「協和火力發電廠」,建於1973年(民國62年),竣工於1977年(民國66年);廠址坐落基隆市中山區文化路80號,位於外木山東側、白米甕砲台西側,老地名為「吃罕」的山坡地。
「協和火力發電廠」,其3根巨大、高聳的電廠煙囪,為建築外觀上的最大特色;廠區內部,規劃有電塔、出水口、控制室、廠房等設備。
「協和火力發電廠」,其興建緣由,乃臺灣電力公司配合政府經濟建設計畫,因應能源負載增加,提高供電可靠性,決定在臺灣北部地區,興建「協和火力發電廠」,計畫裝置50萬瓦汽輪發電機4部,總容量達200萬瓦。
由於「協和火力發電廠」建廠初期,並沒有配置環保設施,對附近海域環境,造成一定的汙染。
後來,臺灣社會的環保意識抬頭,臺電公司即配合政府環保政策,率先斥資興建各項環保設施,像海水電解設備,廢水處理廠房,採用低硫高臘用油、靜電集塵器等設施,計畫杜絕任何工業汙染。
然而,即使「協和火力發電廠」逐年增添環保設施,民眾針對海洋整體污染、進步的捕魚技術所造成的過漁現象等問題,仍是會批評、檢討目標顯著的「協和火力發電廠」。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