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基隆「八堵橋」

基隆「八堵橋」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PDM

  「八堵橋」,於1927年(昭和2年)完成的水泥公路橋墩,位在基隆市暖暖區,為該處第2座橋墩;享有「堵橋秋月」盛名的八堵橋,是暖暖著名的地標。當時橋寬7.8公尺,僅次於臺北大橋,足見基隆港市、臺北之間的交通道被重視的程度。在當年可算是全臺數一數二的重要橋樑。


  「堵橋秋月」曾是基隆著名八景之一,常為文人雅士所吟詠。「八堵橋」墩頂著3道弧型拱門,造型較垂直型的橋墩,柔和優美。


  由基隆南下的縱貫鐵、公路所遇到的第1條河川是基隆河,鐵、公路新舊橋墩,在此蔚為獨特的人文景觀。目前此處有橋墩3座:第1座建於日治時期,日人為了改良劉銘傳所建「基隆至新竹」這一段縱貫線火車,廢止原獅球嶺隧道,另闢竹仔寮線(現八堵隧道口南端附近,昔日此地有許多竹器加工廠,故稱竹仔寮),於是架設目前的鐵道橋,這座鐵道紅磚橋墩完成於1898年(明治31年)。


  第2座,即為1927年(昭和2年)完成的水泥公路橋墩。


  至於第3座鋼樑橋,位於舊鐵道橋側,是為新增的鐵道所架設。1990年(民國79年),公路拱型橋因應急劇增加的交通流量而拓寬,在拱型橋墩旁,加上新的T字型橋墩;T型橋墩的增建,未在景觀上留意,遮住外觀柔和優美的弧線,3道弧型拱門不復往日清晰可見。


  後來暖暖區發展甚速,自然生態逐漸改變,來往車輛破壞寧靜,「堵橋秋月」的詩意,更是難覓。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基隆「八堵橋」 / 撰寫者: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59226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基隆市暖暖區八堵橋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5.083616
所在地-經度
121.748042
是否開放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陶文輝,1958年9月。《基隆市志:第十九種──文物篇》,頁:圖片頁7。基隆市:基隆文獻委員會。基隆文化局提供   //   【參考書目】 1.陶文輝,1958年9月。《基隆市志:第十九種──文物篇》,頁:145-146。基隆市:基隆文獻委員會。丘國宣於2019年6月26日引述編撰 2. 周勉等,2001年2月。《暖暖采風導覽手冊》,頁:52。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丘國宣於2019年6月26日引述編撰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