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手轎

手轎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本文作者王莉雰敘述親友起乩扶鸞所使用的手轎,並以手轎此一物件出發,談兒時對起乩扶鸞的記憶。
小時大舅公和三舅公常以正、副乩的身份,在阿嬤家神明廳扶鸞。如果是蛤仔寮的五媽來,那麼手轎擺動幅度大而柔軟;如果是南港水仙宮的關聖帝君,手轎會上下跳動較為有力;武財神更是讓正、副乩吃盡苦頭,小小神明廳裡作者聽見舅公們手掌被轎子摩擦、瀕臨起水泡的聲音。

時間一久,作者也會從轎子的擺動判斷神明身份。祂們性情各異、有的是左撇子有的是右撇子;有的專門處理地府事,有的則會到天堂領「公文」,此時便要舅公們把手轎扶到戶外以便通天往返;另外也曾有佛教護法加入,舅公便會先向祂們說明如何用手轎與人溝通,彷彿導覽人員。

手轎往前叩響供桌或表現出類似動線即表示神明允諾,若手轎左右搖擺便表示神明搖頭。祂也可以在黑色橡膠墊上「書寫」,舅公便能從祂的「草寫體」或「半字體」翻譯後傳達吩咐:

手轎承接人的慾望和神的判斷,進而媒介了人、神溝通。扶鑾儀式則刻畫出一個交涉真空,讓人與神的意念在手轎上過渡、轉換。那神透過人與轎共同形塑的動線,穿越天、地、神、人,也橫跨過去、現在、未來,於是我們得以共在。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其他
建檔單位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撰寫者
台灣圖書室文化協會
創作者
王莉雰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2019
媒體類型
照片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