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嘉義城隍廟後院

嘉義城隍廟後院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1715年,諸羅知縣周鍾瑄創建城隍廟於舊縣治附近(現今吳鳳北路蘭井街),近三百年間嘉義城隍廟共歷經十二次修建,晚近比較重要者,1922年興建戲臺於廟前。但此戲台在台灣光復後1964年因道路拓寬拆除,木結構移至台斗街重組,2009年登錄為歷史建築。1936年,由當時的嘉義市尹伊籐英三發動勸募,將舊有的廟貌徹底改變,於1940年竣工。改建時,特別聘請了福建泉州大師王錦木規劃設計,以正殿、後殿中間夾以拜亭聯繫的「工」字形三進規模,最大特色是正殿的看架斗栱全由榫卯鬥成,不用一釘一鉚,屋頂為重簷,拜亭有八卦藻井,建築物巧奪天工,氣氛莊嚴肅穆,是王錦木的代表作之一。此外,正殿營建由「扁師」承作,並聘請惠安的蔣氏家族、鹿港的施天福等名石匠製作石雕,無論龍柱、石獅、壁堵均是精雕細琢、栩栩如生的傑作。交趾陶則由林添木、陳專友兩位大師製作。林添木是寶石釉葉王大師的正傳人,負責左側的虎門,以「白兔記」、「關羽保二嫂」、「貍貓換太子 」等民間傳說為表現題材。陳專友則是水彩釉洪坤福大師的嫡傳徒弟,負責右側的龍門,呈現了「封神榜大戰九曲黃河圖」的道教神話。林陳倆人以最精湛的民間工藝鬥場,增添了廟宇神奇瑰麗的色彩。至於廟繪,則由彩繪大師陳玉峰把關。日治時期整座的「城隍廟」,由樸素的民間信仰中心轉化成也是台灣工藝的極致殿堂。

台灣光復後、1947年曾重修內部屋頂與油漆彩繪。1980年重建後殿為一座六層R.C.造大樓,1985年完成。1990年新建教學大樓,1991年新建廟前廣場牌樓等。

本照片為正殿與後殿之間的後院,當時設計泥塑作品裝飾,供遊客觀賞。泥塑作品華麗,有山景、樹石、廟宇、小橋、流水等景物。目前該泥塑作品已拆除,而屋簷端點的圓形瓦當,尚可見到「諸羅」字形裝飾。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資料來源
《嘉義寫真-第五輯》
撰寫者
林榮燁
創作者
不詳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40
ISBN
ISBN 978-986-03-8269-3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出版者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尺寸
8cm*12cm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