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法磬

法磬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佛教對於磬的使用,是進入中國之後吸收襲用,一開始的使用目的是在於召集僧眾所用的打器。後隨著佛教在中土發展出寺院建築,逐漸以鐘鼓為主,用以召集僧眾,相對於磬的使用則日趨減少,漸漸轉為寺院內施行齋課、唱誦時的樂器之一,並形成出像缽一般外型的圓磬,作為法會儀式中的法器使用,具有引領儀式進行之意。 道教對於磬的使用,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開始。在陸修靜的《洞玄靈寶五感文》:「其八法,太一之齋。以恭肅為首。皆契同潔己,勵志施為,唯法不雜異學,跪拜揖讓,同法磬,折盡節也。」即是在齋儀之中使用磬,作為跪拜動作的引領通知。 現今臺灣一般宮廟、佛寺、道壇所用之磬,大多以佛教在中土所發明出來的缽型圓磬跟引磬為主。缽型圓磬多用銅、鐵等金屬所造。大者直徑約二、三呎,高不足二、三呎,小者直徑約半呎,高不足半呎。使用場合以齋醮法會、日常課誦等較為常見。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法磬 / 撰寫者:王立宜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NC 3.0 TW + / 建檔單位:全國教師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47159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全國教師會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宗教知識-宗教器物-法磬,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543
撰寫者
王立宜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