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於磬的使用,是進入中國之後吸收襲用,一開始的使用目的是在於召集僧眾所用的打器。後隨著佛教在中土發展出寺院建築,逐漸以鐘鼓為主,用以召集僧眾,相對於磬的使用則日趨減少,漸漸轉為寺院內施行齋課、唱誦時的樂器之一,並形成出像缽一般外型的圓磬,作為法會儀式中的法器使用,具有引領儀式進行之意。 道教對於磬的使用,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開始。在陸修靜的《洞玄靈寶五感文》:「其八法,太一之齋。以恭肅為首。皆契同潔己,勵志施為,唯法不雜異學,跪拜揖讓,同法磬,折盡節也。」即是在齋儀之中使用磬,作為跪拜動作的引領通知。 現今臺灣一般宮廟、佛寺、道壇所用之磬,大多以佛教在中土所發明出來的缽型圓磬跟引磬為主。缽型圓磬多用銅、鐵等金屬所造。大者直徑約二、三呎,高不足二、三呎,小者直徑約半呎,高不足半呎。使用場合以齋醮法會、日常課誦等較為常見。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