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油桐種植與開採

油桐種植與開採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三義一帶有許多油桐樹與相關產業,這些油桐相關產業與舊山線相輔相成。由於油桐生長速度快、約3到5年就可使用,因應不同年時期的經濟價值而被大片栽種,成了現今舊山線一帶主要的林相。一開始種植是為了外銷日本,用來製作家具、木屐、飯桶等,二戰時期則轉作桐油,之後也有段時間利用油桐碎木作為種植香菇、木耳的培養材料,舊山線上便也承載著油桐的榮景。但化學油漆發明後,桐油光景不再而沉寂一段時間,現在則因花季的五月雪景象,成為觀光資源,甚至作為客家文化的象徵,沿著鐵道賞油桐花景已成了重要的地方文化品牌。

自日治時期油桐開始被用來製作家具,油桐木的市場因此打開。原本更理想的製作材料梧桐,因生長速度追不上市場需求而被油桐取代。油桐木質軟、輕而白,製作成衣櫥較能保存日本人好穿的白衣,不易變黃。人們收購油桐,經過烘乾處理製成木材後,再一綑一綑賣給日本人。到了二戰期間為了軍需,地方轉而收集油桐子用來煉製防鏽用的桐油,撿油桐子就變成家戶賺零用錢的工作,全家四處撿拾、撥下外殼後再賣給收購者。這些油桐子送交后里的工廠加工,以機器輾壓榨成桐油。因為油桐子硬、且桐油不易掉漆的特性,過去當地人還會以「油桐罐子」來取笑死腦筋的人。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油桐種植與開採 / 撰寫者: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236289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彭力妍、魏筱君、林芳正,《尋找山線1》,苗栗市,2003,苗栗縣文化局
時間起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日治時期明治年間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