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圈,苗栗老地名,位於苗栗縣三灣鄉銅鏡村西北側、峨眉溪南岸河階上,海拔約90到100公尺間。峨眉溪由東往西貫穿銅鑼圈地區,至河流中段沖積出平坦的河階面,其中央有座隆起的小山丘,從高處俯瞰,中央如銅鑼燒突起處,周邊如銅鑼燒之圓圈狀,整體地勢如同倒置的銅鑼,因而得名。河流南岸面積較大,稱大銅鑼圈;北岸面積較小,稱小銅鑼圈。此地清代稱為「銅鑼圈莊」,日治時期改為「銅鑼圈庄」。民國39(1950)年後,又因地形亦如古代銅鏡,曾改稱「銅鏡村」。
據文獻記載,小銅鑼圈曾是日治時期苗栗地區最大的赤糖生產地。三灣鄉最早的製糖工廠,是大正5(1916)年成立的小銅鑼圈「南灣蔗苗養成公司」。大正8(1919)至昭和14(1939)年,展南拓植株式會社於三灣和南庄地區經營製糖、採礦事業,並鋪設輕便車以利蔗糖和煤礦運輸。在日本政府製糖政策鬆綁及新式製糖技術引進下,小銅鑼圈的赤糖外銷產量大幅提升,成為當時苗栗生產赤糖的大本營,植蔗則成為當地的主要產業。臺灣光復後,當地糖業衰微,現今僅存部分赤糖廠殘壁和五分車軌道遺址。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