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建築陶瓷-馬賽克磁磚

建築陶瓷-馬賽克磁磚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建築陶瓷-馬賽克磁磚

馬賽克專指一種小型的磁磚,有陶質與石質的不同。室內用的馬賽克的造形主要為正方形與長方形,另有不規則的圓形、橢圓形、卵石形者,業界稱為「石頭籽仔」,常用於地板與浴缸。外牆用的馬賽克大都為正方形與長方形。正方形者業界稱為「角仔」,是最初開發的產品,有「八分角」與「六分角」等的不同。後來才發展出「六一三」長方形馬賽克,意指尺寸為六分乘一寸三分。稍後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尺寸,名稱各異。

施釉馬賽克有各種顏色,有時也會在器面上作簡單的浮雕裝飾,紋飾大都為葉形、穗形或幾何圖案。另有一種「牽絲馬賽克」,是在單色釉上,以噴槍噴上濃稠的釉料,成為絲狀的釉面效果,一度甚為流行。

另有一種石質馬賽克,業界稱為「POLIKON」。在坯料中加入著色劑,器面不施釉,燒成溫度比較高,吸水率很低,整個磁磚質地與色彩都是一致的。燒好的磁磚放入球磨機內研磨,使其表面平滑並具有光澤,品質與施釉磚表面相似。這種無釉馬賽克最初由淡水的奇龍窯業公司開發出來,後來鶯歌許多窯場都有生產。它適用於外牆與地磚,流行於1960 年代後期到70 年代。

由於馬賽克面積很小,所以必須將其貼成固定的單元,以利施工。其尺寸為「一材」,在正面塗上漿糊後貼在紙張上,稱為「加糊仔」。施工時,貼好磁磚後,把紙張打濕後撕去,成為見光的牆面。這種馬賽克在1970 年代初期改為在背面黏貼網子,成為貼網馬賽克。施工時,直接貼在牆上,省去把表紙沾濕後撕下來的施工成本,網子還具有固定磁磚的功能,貼上去的馬賽克比較不容易脫落,因而取代了過去正面貼紙的產品。

馬賽克後來發展成為拼花磁磚。將馬賽克設計成幾個小單元,貼在牆面上時,可以組成四方連續的圖案,更顯變化與美觀。拼花磁磚的造形不一,必須用篩斗來篩選排列小片磁磚。篩斗為木製,上面以鐵片插入區隔出各個小單元與磁磚排列的樣式,以人工把磁磚嵌入適當的位置上,即可組成所要的圖案,再在背面貼上網子而成。這種拼花磁磚很耗人工,成為當時家庭代工的熱門產品,也是當時一種很重要的社區家庭副業。

馬賽克過去都是用小片磁磚組合而成的,後來把大型拋光石英磚裁切成小塊的馬賽克。每片磁磚都具有明顯的紋理,作為壁磚或地磚時,能組合成不同的裝飾效果,成為新而有趣的圖案,常常用於公共場所的藝術,成為馬賽克的新用途。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建築陶瓷-馬賽克磁磚 / 撰寫者: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234437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撰寫者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創作者
不詳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年代不明
媒體類型
照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