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布袋戲戲偶

布袋戲戲偶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布袋戲的戲偶主要是由頭、尪仔腹跟服飾盔帽組成,尪仔腹連結戲偶的頭、手、足等部分,是戲偶的主幹,表演時偶師會將手伸入尪仔腹中操縱戲偶做出各種動作。偶頭可說是戲偶展現工藝表現最重要的部位,配合身分或角色,偶頭會有不同的造型,後期雖也有塑膠製的偶頭,但正式演出的戲偶,頭及四肢仍多為木頭刻製。手有分「文手」、「武手」,文手分兩節,可做出提起或垂下等不同的動作,掌中有鐵絲小圈,可插入扇子、拂塵等道具,武手則成拳,方便插入各式武器,戲偶的腳亦有男女分別,服飾盔甲也依戲偶身份分成文、武兩類。傳統戲偶約30公分高,後來內台戲興起,戲偶尺寸也隨之變大,即俗稱的金光戲偶,現今的電視戲偶更是高達80公分左右,眼、口都有機關,可做出眨眼、開閉口等動作,身材比例上也接近真人,四肢多為橡膠製,有關節可隨意彎曲,操控上須用兩手操控,服飾也更為華麗,甚至穿著現代服飾,仿真人服飾。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布袋戲戲偶 / 撰寫者:林冠君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NC 3.0 TW + / 建檔單位:全國教師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234360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全國教師會
資料來源
保元宮廟宇簡介;新莊市志 (1998年2月)
撰寫者
林冠君
創作者
時間資訊
演出時間
年代不明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