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羅新莊」到「阿罩霧」到「霧峰」的歷史轉折 地名的稱呼跟先民的足跡息息相關,因為古人對所居住的土地,有一套命名的概念,與自然(地形、地貌等等)、人文(歷史、習俗等等),有一定程度的關連, 透過舊地名的研究,可以想像先民如何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而這些舊地名的故事性,在教學上的說故事,也能讓學生津津樂道。 故事就從阿罩霧最早的名稱「貓羅新莊」開始。 乾隆29年續修臺灣府志載:阿罩霧最早稱作「貓羅新莊」,因在貓羅堡內新形成之村莊,故稱之,現在霧峰區俗稱為「阿罩霧」。 這樣「阿罩霧」的稱呼,可能翻譯土著族社名Ataabu 作阿罩霧,或云因一帶經常籠罩濃霧峰舊稱為『阿罩霧』,其地名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當地聚落建在山麓,晨間經常濃霧籠罩,故稱之;另一則認為『阿罩霧』是當地原土著族名之譯音,按臺灣地名中,凡冠以『阿』字者,多屬番社之譯音。 阿罩霧的名稱更改稱為霧峰,這樣的緣由,據連雅堂於雅堂文集稱:「劉銘傳在某年巡視中部時,夜宿阿罩霧,嫌名稱不雅而改為霧峰。」不過,早在同治年間,臺灣道丁曰健之奏摺與信函已一再稱「霧山」。 阿罩霧位於山邊,可能因此而改名為「霧山」或「霧峰」。這兩個名稱都是文人之 雅稱,民間甚至於官方地名仍用阿罩霧,日據時期的大正九年(民國九年、西元 1920 年)廢貓羅堡時,改稱阿罩霧庄為霧峰莊。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