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春暖》由臺灣電影製片廠(簡稱臺製廠)於1976年出品,為臺製廠搬遷至臺中霧峰後的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劇情片。本片描述在農場工作表現傑出的青年周自強,志願加入農耕隊赴非洲服務兩年。不料駐非期間因車禍受傷昏迷,被送回臺灣醫院治療。兩位妹妹不敢將此事讓思子心切但眼已漸盲的父親周友土知曉,遂找到也曾赴非工作的紡織廠技師冒充頂替回家看望父親,但被周父識破。而後任教職的妹妹意外發現一位學生的哥哥王自剛酷似自強,再次說服他冒充哥哥至家裡安慰父親。王自剛的父親誤以為兒子要認他人為父趕至周家質問,才發現自剛是周友土失散多年的次子。他是當年周家從廈門逃難渡海來臺時,在船隻受炮擊時失散,被王父所救撫養成人。女兒告知周友土自強受傷住院將動手術,眾人急忙趕赴醫院探視,正好看見要被送到手術室的自強,輪床因故滑下斜坡強力撞擊牆壁,反而使他恢復清醒,全家終於歡喜團圓。監製:周天固、趙守博。製片:楊樵。策劃:郭嗣汾。執行製作:端木煊。導演/編劇:楊文淦。副導演:馬成龍、謝自生。技術指導:鄭潔濤。攝影指導:駱榮本。攝影:袁宏威。燈光:傅秉忠。美術指導:譚楓。錄音:王榮芳。剪接:林善良、周道淳。音樂:鄭寶琳。作曲:駱明道。作詞:端木煊。服裝:楊秀理。化妝:覃國強。佈景:吳漢生。道具:雷志興。劇務:周鑑英。場務:楊宏然、楊武珍、郭銀全、王舜輝。劇照:董世才。助理製片:林剛。連絡:黃坤城。場記:陳米英。攝影助理:莊明宗。燈光助理:楊德安、許金海、李文通。主演:恬妞、梁修身、儀銘、水一方、劉尚謙、石峯、陸一龍、蔣青峰、郭萍、朱磊、曲紹洋、王菲、杜滿生、謝自生、白雅蘭、張治和、傅佳瑩、臧雲海、王麗芬。
此張劇照為劇中紡織廠場景,拍攝地點為台元紡織公司(今新竹縣竹北市台元紡織竹北總廠)。原整卷底片片頭標註:「《花開春暖》劇照與工作照」字樣。
《花開春暖》是首部描寫1960~1970年代為突破中華民國外交困境,爭取友邦支持,推動由時任外交部亞西司司長楊西崑先生籌劃執行的「先鋒計畫」,其中以農耕隊工作最重要,運用「外交下鄉,農業出洋」的策略援助非洲,是發展小農經濟為背景的電影,本片亦具有政令宣導的目的,包括「客廳即工廠」、紡織業發展等。製作團隊在行銷推廣、經費考量及臺影「紀錄片劇情化」的編攝方針下,特剪輯1974年臺製廠與外交部合拍的紀錄片《真摯的友誼》部份內容置於片中;當時為宣揚「四海一家」的外交政策,臺影指派製片課長端木煊及技師駱榮本等人至中非甘比亞、馬拉威等與我國農業技術合作的國家實地拍攝,1976年獲第22屆亞洲影展「最佳啓發性社會精神獎」。楊文淦導演有「臺灣新聞紀錄片舵手」的美譽,其所導過紀錄片多達5百餘部,其中以1969年《龍井鄉》獲第15屆亞洲影展、第7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1988年,以《暮鼓晨鐘》奪得第25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獎。執導的劇情片19部中,《梨山春曉》獲第6屆金馬獎最佳社會教育特別獎,《小鎮春回》獲第7屆金馬最佳劇情片。《花開春暖》開拍之初,囿於經費,導演商洽梁修身、儀銘、恬妞、水一方、劉尚謙等人,參演該部電影,本片拍攝地包括臺北機場(今臺北松山機場)、臺北市立仁愛醫院(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大興化學纖維股份公司楊梅總廠(今中興紡織廠股份有限公司楊梅化纖廠)、台元紡織公司織布廠(今台元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竹北總廠)、後龍水尾(今苖栗縣後龍鎮水尾里)、田尾花卉中心(今彰化縣田尾鄉公路花園)、員林百果山(今彰化縣員林市百果山遊憩區)、臺中市立光復國民小學(今臺中市中區光復國民小學)、鵝塘(今彰化縣王功)、新營天鵝湖(今臺南市新營區天鵝湖)、屏東泗林(今屏東縣潮州鎮)、陽明山後山等地,全片三首歌曲由駱明道作曲,端木煊作詞,甄妮、台視兒童合唱團主唱。
參考文獻:
〈本廠派員前往駐在國拍攝我農耕隊實際紀錄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藏,《臺灣電影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檔案》,檔號63-016-0203。
〈64年度加強反共文化宣傳計劃(核定各類影片攝製計劃)〉,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藏,《臺灣電影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檔案》,檔號63-016-0113。
〈本廠64年度年中工作檢討會(63年7月至12日)〉,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藏,《臺灣電影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檔案》,檔號64-010-0100。
〈選片參加64年優良國片獎勵〉,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藏,《臺灣電影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檔案》,檔號64-012-0607。
〈員工獎勵及懲戒〉,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藏,《臺灣電影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檔案》,檔號64-014-0300。
〈64年度攝影電視影集計畫及變更攝製《花開春暖》劇情片一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藏,《臺灣電影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檔案》,檔號64-016-0301。
〈國際版發行〉,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藏,《臺灣電影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檔案》,檔號64-016-0700。
〈廠長參加韓國主辦22屆亞洲影展〉,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藏,《臺灣電影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檔案》,檔號65-014-0607。
〈台製開拍花開春暖〉,《中國時報》,1976年5月31日,7版。
〈台製將拍攝新片 花開春暖昨開鏡〉,《中央日報》,1976年5月31日,6版。
王文隆,《外交下鄉,農業出洋:中華民國農技援助非洲的實施和影響(1960-1974)》,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4。
劉鳳翰、陳進金訪問,楊同慧記錄整理,《楊西崑先生訪談錄》,臺北市:國史館,2024。
鄒念宗,〈檔案瑰寶—沙漠奇蹟、綠洲農業-海外農耕隊〉,https://www.archives.gov.tw/alohasImages/77/search.html,2024/09/02。〉
唐明珠、薛惠玲主編,《臺灣有影:臺影新聞片中的電影-別冊臺影劇情片》。臺北市:新聞局,2011。
臺灣省電影製片廠,《台製四十年》,臺中縣:臺灣省電影製片廠,2357。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