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著鹿計畫之老屋市集

跟著鹿計畫之老屋市集有關的相片,共4張
跟著鹿計畫之老屋市集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著鹿計畫之老屋市集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著鹿計畫之老屋市集有關的相片,第3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著鹿計畫之老屋市集

鹿港鎮中山路144號街屋的產權資料可追溯至日治時期。1917年(大正6年)3月,土地登記簿顯示該建物屬於陳團圓等六名業主,他們為廈郊領導人陳克勸的後代。當時該房產應為陳克勸第六子陳宗濬所有。陳宗濬有五子,其中陳履恭妻陳蔡謹於1917年(大正6年)繼承其持分。1918年(大正7年),部分業主將持分出售,陳耀慶與陳培萱的持分最終集中於兩人手中。1934年(昭和9年)陳培灶繼承陳耀慶持分,並於1939年(昭和14年)將持分轉售給黃種鈺等四人。1944年(昭和19年),陳培萱將持分售予許媽癸,隨後其土地權利於戰後轉手至蕭蘭陵等人。蕭蘭陵為陳家後人,並於1989年(民國78年)將該建物出售給黃一誠與其兄黃一彬,繼續保存此老屋,並將其作為鹿港老屋故事的一部分。

中山路 144 號是標準鹿港長條形街屋,第一進室內空間有街屋經典的樓井,第一進的天井處原本也有一座水拹仔,經由修復後發現,水拹仔下方還保留一座古井,更在天井處庭院挖出許多當時的壓艙石,也趁本次修復重新將庭院鋪上這些具有兩百年歷史的壓艙石,第二進的立面泥塑字體,也是當時精彩的匠師手藝,第二進也恢復一座小樓井,讓整體空間格局更加完整,其中第二進的天井處,更是有當時保留下來的甕牆,本次修復也將破損的幾個甕牆作為更換,加固原有甕牆的狀態,第三進天井也透過舊紅瓦砌成菊花瓦砌,呈現古典的建築美感。

經修復的鹿港鎮中山路144號街屋將成為品牌聯合行銷中心,並規劃為共同工作空間,形成群聚型市集商業模式。此空間將與進駐品牌共同推動行銷課程與數位轉型,提升品牌競爭力並促進活動整合,創造互動商機。此舉也為青年創業提供較低壓力的環境,並協助他們與當地產業接軌,推動空間活化,促進青年留鄉。該空間將開放免費公共參觀,每週五天開放,並設有常設展,展示修繕過程中保留的文物與建材,讓民眾親身感受這座歷史建築的價值與意義。此外,該空間也將連接中山路與民俗文物館,吸引更多人潮前來參觀,推動鹿港老屋活化,為社區帶來更多活力與發展機會。期待透過「著鹿計畫之老屋市集」的示範效益,改變鹿港人對街屋使用的想法,引領更多老屋投入活化保存的行列。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著鹿計畫之老屋市集 / 撰寫者:蔡閩娟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246041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撰寫者
蔡閩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