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文物解讀工作坊-蘭嶼拼板舟工藝技法

文物解讀工作坊-蘭嶼拼板舟工藝技法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文物解讀工作坊-蘭嶼拼板舟工藝技法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自113年7月份至9月份辦理文物解讀工作坊,文物解讀工作坊第四場次為達悟族的張世凱老師,所要解讀的藏品為達悟族藏品,張世凱老師提到他自己家族的拼板舟圖紋獨具特色,船眼下方常見有「人形紋」,這是一種象徵家族歷史與文化的設計。拼板舟的製作主要使用蘭嶼特有的「麵包樹」,這種木材具有輕盈和耐水的特性,非常適合製作船隻。一棵麵包樹要經過謹慎選材,根據所需的舟體大小,木材會先在當地進行切割,然後搬運回工坊進行精細製作。木材的選擇也取決於不同部位的用途,例如根部的土壤環境對舟體的穩定性非常重要。 製作拼板舟是男性的工作,他們負責整個製作過程,包括選材、切割、雕刻和拼裝,而女性則負責準備相關的祭儀和食物。當大型拼板舟製作完成後,部落會舉行盛大的「下水儀式」,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社會活動。儀式當天,親朋好友會被邀請來見證這一刻,舟上鋪滿芋頭和地瓜,並以豬或羊作為祭品,象徵著對新船的祝福以及船團的團結與繁榮。 總的來說,拼板舟的製作技藝充滿了挑戰和細緻的協作,這不僅是一項手工技術,更是一個包含深厚文化意義的過程。圖片為老師正在進行藏品解讀。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族群與語言
建檔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撰寫者
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創作者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民國/戰後時期
媒體類型
照片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