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臺灣農具「金屬製穀耙」,臺灣臺語又稱為「耙」(pê),四縣腔客語稱「盪扒」(tong paˇ)。其主要功能是翻動稻榖,為農民用來收集或扒開穀粒所需的器具,時常會跟大載(大拖)一起使用。早期穀耙多為全木製,後才出現將耙具改良為金屬製之穀耙。穀耙的操作方式為以手握持手柄,並輕輕地推動、翻動作物,須注意避免對農作物過度用力造成損傷;透過翻動稻穀曝曬除溼,並藉此去除雜質、碎屑。翻穀時會將稻穀順著陽光方向排列,讓稻穀可以均勻分佈曝曬,每隔半個小時就需要翻動稻穀一次;通常收成後的稻穀需曝曬約二天才足夠乾燥。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的「穀耙」,手柄為竹製,耙具則為金屬製。其耙具與耙柄約略呈垂直角度,因長年使用整體已明顯褪色。另本團隊於南投縣埔里鎮穀笠合作社調查、紀錄該處收藏的「金屬製穀耙」。其握柄 213公分、直徑3公分;金屬面耙長55公分、寬20.4公分,其亦為金屬耙具與木質手柄組合而成之穀耙。該耙具扁平呈梯形,連接握柄處並有圓角,靠近握柄窄邊有2公分左右的邊緣翹起,而寬大的前端為鈍刃面,以利耙穀時候更容易收攏稻穀。耙身與握柄略小於90度,連接處以鐵絲綑綁或焊接固定。耙具部分已出現鏽蝕,而握柄處則有明顯的磨損裂痕。根據當地農民賴克祥先生口述,為了讓稻穀保存得更長久,需先將內含有的水分的稻穀曬乾,但穀物經過太陽曝曬後溫度過高,容易導致稻穀龜裂受損,因此需每十五到三十分鐘將上層稻穀撥開,露出下層的稻穀。如穀物零散不好聚攏,農民也會用掃把跟竹畚箕進行輔助。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地方農業知識記憶蒐整計畫」團隊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113年2月26日訪問賴克祥先生後撰寫編輯,數位物件記錄日期為113年2月26日。 |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