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臺灣農具「犁」,臺灣臺語又稱為「犁」(lâi),四縣腔客語稱「犁」(liˇ)。犁的主要功能為翻土整地與開溝等,操作上多藉由獸力拖動(臺灣以耕牛為主),並由人於後方扶犁操作。犁具整體主要由金屬與木質結合製成,上方用來牽引、操作的結構通常為木質構造,下方用來翻土的犁頭、犁壁等則為金屬結構。農民於整地作業時,通常會使用犁將下層土壤翻到表面,並蓋住雜草、作物殘餘使其自然分解,以達到養地的效用;另有部分作物的種植(如甘蔗)需開溝作畦,因此也需依賴犁具進行作業。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的「犁」,又稱改良犁、深耕犁,為日治時期改良日本犁與臺灣在來犁所設計而成。其差異是犁壁可以調節犁柱長短,藉以改變犁土的深度,可更符合臺灣多樣的田間環境。另本團隊於臺南市後壁區土溝里活動中心調查、記錄該處收藏的「犁壁」,其長110公分、寬 59公分、高117公分。當地將鐵耙、犁與牛軛繫在一起進行展示,使這幾項農具更貼近田間作業的實際情形。 1960、70年代的臺灣隨著耕耘機等動力農機的逐步推廣,需依賴獸力與人力操作的傳統農具,於田間作業的使用比例逐漸下降,現已幾乎被機械化農具所取代。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地方農業知識記憶蒐整計畫」團隊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113年2月2日訪問林木己先生後撰寫編輯,數位物件記錄日期為113年2月2日。 |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