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臺灣農具「鐵耙」,也叫手耙、耖或而字耙,臺灣臺語又稱為「手耙」(tshiú-pē),大埔腔客語稱「手耙」(shiu^paˇ)、「而字耙」(rhiˇsii‵paˇ)、「耖」(cau‵)。其主要功能為整田、破土,操作方法是將犁跟鐵耙綁在牛軛上,運用牛隻向前拉動;農民則跟於牛隻後控制方向,並運用握把控制鐵耙深度。因施力大小會影響破土程度,所以牽木會做成微彎曲狀,這樣牛往前走時耙身會自然傾斜,具有省力的效果。使用時機會根據田地類型而有所不同,水田會在插秧前使用,旱田則會在種植前跟整地使用,通常會先用犁、割耙等器具進行前期整地,再運用鐵耙破土並清除雜草。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的「鐵耙」,為「十三齒而字耙」。而字耙鐵爪通常為奇數,常見的有十一爪及十三爪兩種,因外形似「而」字,亦俗稱而字耙。耙齒由金屬打造而成,金屬件上有兩個圓柱孔洞,通常會鑲上木棍作為「牽木」使用,用以綁繫牛隻的牽繩;少部分的鐵耙會附有金屬鐵環,使其能夠直接綁上牽繩。另本團隊於臺南市後壁區土溝里活動中心調查、記錄該處收藏的「鐵耙」,其長73.5公分、寬4公分、高117公分。當地將鐵耙、犁與牛軛繫在一起進行展示,使這幾項農具更貼近田間作業的實際情形。 1960、70年代的臺灣隨著耕耘機等動力農機的逐步推廣,需依賴獸力與人力操作的傳統農具,於田間作業的使用比例逐漸下降,現已幾乎被機械化農具所取代。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地方農業知識記憶蒐整計畫」團隊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113年2月2日訪問林木己先生後撰寫編輯,數位物件記錄日期為113年2月2日。 |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