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99年林海音接受文訊專訪

跟1999年林海音接受文訊專訪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1999年林海音接受文訊專訪有關的相片,第1張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1999年林海音接受文訊專訪

林海音,女,本名林含英,筆名林茵音、菱子、英子,籍貫台灣苗栗,1918年3月18日(農曆)生於日本大阪,1923年隨父母移居北京,1948年11月與家人們返台定居,2001年12月1日辭世,享年84歲。北平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畢業。曾任台灣《聯合報》副刊等報刊編輯、國立編譯館國小國語科編輯委員等職務。1967年創辦《純文學》月刊,次年又創辦「純文學出版社」,至1995年結束。曾獲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終身成就獎」等獎項。林海音是北京第一位從事採訪工作的女記者,來台後投入文學創作,從1955年出版合集《冬青樹》開始至過世前數年,寫作從未間斷。林海音的創作文類主要以小說和散文為主,兼及兒童文學。早期創作多部小說作品,擅於描寫女性、婚姻及家庭。其小說背景從舊時代寫到新社會,對於身處於社會轉型階段的婦女在愛情或婚姻中的處境,往往有著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在散文方面,其散文充滿了故事性的基調,頗具獨特風味,題材大致上可分五類:其一為1940、1950年代台灣社會的鄉土生活與風俗;其二為北京憶往;其三為家庭、生活瑣事;其四為美國訪問遊歷;其五為文壇記事。除小說、散文外,兒童文學在林海音的作品中也占有很大分量,文學生涯後期致力於兒童文學創作,並改寫、翻譯及編譯多部國外兒童文學名著,如碧雅翠絲.波特《小兔班傑明的故事》等。林海音出版編輯過上百部書籍,同時也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等作品。林海音在主編《聯合報》副刊十年期間,提供陳火泉、鍾肇政、鍾理和、施翠峰等跨越語言一代省籍作家繼續創作的園地,也培植了鄭清文、黃春明、七等生等文壇新秀,大力提攜無數文友與後進;之後創辦《純文學》月刊,並主持純文學出版社近30年,對台灣現代文學的開展及文學出版的推展貢獻良多。 林海音接受王開平訪問。訪問文章〈永遠的冬青樹──林海音的精采人生〉刊載於《文訊》163期「第二屆五四獎特輯」(1999年5月)。 【本計畫由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補助】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文訊雜誌社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文訊雜誌社
拍攝時間
1999
人物資訊
林海音
事件名稱
1999年林海音接受文訊專訪
入藏來源
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劉楷南攝影
拍攝地點
台北林海音自宅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