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馬路進行柏油舖路工程,舖柏油工人必須先在附近找一塊空地,將桶裝芝柏油桶燃燒加熱使其熔化成液體狀,接著再噴灑於馬路上,這舖柏油過程在客語中稱為「打馬膠」。這張照片紀錄的是民國57(1968)年尖豐公路苗栗銅鑼段,工人要進行「打馬膠」工程前,在一旁空地生火加熱柏油的情形,現場升起濃厚黑煙,路人老遠就看得出這裡正在進行「打馬膠」工程。
根據美國材料試驗學會(ASTM)的定義,瀝青質(Bitumen)是一種可溶解於二硫化碳的暗色或黑色黏結性液體、半固體或固體物質,可以是天然或經過製造,典型的產品有柏油(Asphalt)、焦油(Tar)與瀝青(Pitch)。其中柏油是蒸餾原油所剩的塔底油,焦油是由煤、木頭等材料煉製焦、炭時的餾出物,蒸餾焦油所剩的塔底油為瀝青。人類使用柏油歷史已久,遠在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巴比倫人就知道利用天然柏油。考古學家於掘出的古代文化遺蹟中,就曾發現用柏油及石塊砌成的浴池。天然柏油產量極為有限,今日世界各地所用柏油大部分屬於石油煉製工業所供應的煉製柏油。台灣普遍運用柏油鋪馬路,是在石化工業開始發展之後。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