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攝於1950年代的苗栗農家,呈現的是當時常見的農家竹籬笆。這戶農家,因經濟改善蓋起了磚瓦房,這一天屋前人聲鼎沸,也許是來參加喜慶活動或慶祝新居落成,但在屋外,仍可見這戶農家就地取材圍起的竹籬笆,新舊交替,不忘本。
「竹籬笆」因為民國74(1985)年一部由鍾楚紅主演的《竹籬笆外的春天》電影,因此成為眷村代名詞。其實竹籬笆不只出現在眷村,而是自古流傳的建築工法。它是利用天然竹子編竹圍牆,並區分成壓一挑一編法、公母固定組合法、押竹編工、瓜棚架式施工等技法,利用榫接,或以麻繩、樹藤等材質加以連結、綑綁,就可編造出堅固美觀又耐用的竹籬笆。台灣地區包含原住民部落,閩南農村或客家聚落,都可見不同工法與造型的竹籬笆。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