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

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

地藏庵源於明末安徽九華山的信眾追隨鄭成功,護持九華山地藏王菩薩金身渡海來臺,當時未有固定供奉神像場所。清康熙中葉,信士擇定於現址供奉。1716年(康熙55年),由北路營守備游崇功募資正式建「邑厲壇」,供奉地藏王菩薩 。1717年(康熙56年),游崇功再擴建北側廟殿,增設佛堂奉祀地藏王菩薩,為今北嶽殿地藏王廟。1740年(乾隆5年),知縣李倓修建,擴大北側房舍,並應允提供當時內地居民客逝者之棺槥在此寄頓與舉行殯葬儀式,對安定生民發揮甚大功能。日治時期1895年(明治28年),合併邑厲壇與佛堂為「嘉邑九華山北嶽殿地藏王廟」。1938年(昭和13年),嘉義市尹 川添修平執行眾神歸天政策,僅留嘉義市境內城隍廟為道廟、聖神宮為儒廟、地藏庵為佛堂,全市各寺廟的佛像集中於地藏庵奉祀。1945年後,各街庄的地方人士紛紛前往三間廟宇將遭沒收的神像請回原供俸廟宇重啟香火,各廟宇紛紛創立爐主會辦理祭典。北嶽殿地藏庵於1946年10月設立總爐會。自1946年10月起設第一屆總爐主。1970年1月13日成立「九華山北嶽殿地藏庵管理委員會」。1992年1月14日成立財團法人。1978年起設安座爐主,及開光爐主、啟建爐主各1人。 嘉義市從普度完後的農曆8月1日,一直輪流辦到農曆10月15日,擲頭家爐主成為嘉義人常見的現象。九華山北嶽殿地藏庵的過爐儀式從1945年後開始,因為信仰圈臨近於嘉義市街內,當時送爐儀式皆以徒步恭請至各部爐會爐主、副爐主宅。1945年後各附屬團體相繼成立,大鼓團使用鐵牛車載運大鼓與職司樂器人員,其餘皆為徒步進行。約為1990年間,臺灣經濟起飛,道路交通運輸進步,參與跋爐主的人數日益增加,距離可遠至嘉義縣民雄鄉與水上鄉等地,因而才出現大卡車的載運。 地藏庵在跋爐活動興盛時期有將近30座的爐流傳於信徒間,目前剩存11座。這11座包含總爐會(5爐);駕前轎班會(2爐);駕前音樂會(1爐);駕前義集樂大鼓團(1爐);駕前將爺會(2爐)。早期神明會還包含同業公會,例如東市場福興陞、後興陞、西市場和義陞和果菜市場文華會等,都有到北嶽殿辦爐主會的紀錄。 「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對嘉義市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民俗活動,地藏庵過爐科儀至今變化不大,但因時代的變遷,過爐活動參與人數逐漸下降。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 / 授權人:國家文化資產網 /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BOCH_CountryCulture_51&id=20210604000003。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產網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嘉義市
東區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授文資字第1105100525號
2021-02-02 16:50:30.593
級別名稱
民俗
種類
種類代碼
F5


種類名稱
儀式、祭典、節慶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舉辦時間在農曆10月期間,為謝冬系列儀式之一。每年農曆10月15日會先在九華山地藏庵內舉行跋爐主儀式,農曆10月16日會舉辦爐主交接典禮與平安宴。「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儀式分為出香、過爐與返庵。其中出香的儀式流程又分為整隊集結、菩薩起馬、向菩薩請令眾爺起馬、菩薩起轎坐炮(食炮)與遶境。遶境地點會根據每年爐主不同而有所改變。在過爐的儀式流程中,爐主需敬備香案並虔迎菩薩到來。接著爐主燈與香爐會送入爐主家中,並贈送總爐會各爐主糖塔、香、金、炮。接著遶境隊伍中的將爺會排班布陣 ,並進行參神請金儀式。接著爐主會與廟方進行敬酒包儀式,並由將爺進行清厝和滿路香敬宅儀式。最後在返庵儀式中,菩薩會乘坐神轎,一路放鞭炮回到廟中,稱為坐炮。接著將爺會有下馬、返庵繳令的儀式。神轎回到廟中,民眾會有鑽轎腳儀式,祈求菩薩保平安 。
所屬族群
族群名稱
其他


類別名稱
漢民族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忠孝路275號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52788225
主管機關名稱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所屬主管機關
嘉義市政府
評定基準
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與文化之特色/其表現形式與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
法令依據
<<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2、3款
保存者/保存團體
財團法人九華山地藏庵
指定(登錄)理由
1. 民眾高度認同過爐儀式,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具有社會生活意義與在地文化特色 2. 傳統「跋爐主」舊俗,包括總爐會計有11個正副爐主,儀式環繞著正副爐主而進行,顯著反映族群聚合意涵。 3. 過爐儀式從起馬、出香到過爐,再到入廟安座,包含坐炮(食炮)、將爺排班佈陣、敬包酒、清宅等等儀式,其表現形式與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
代表圖像來源
自攝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