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牙雕仕女

牙雕仕女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藝妓(日語:芸妓、芸者),又稱藝伎,是日本特有的女性表演藝術工作者,主要以舞蹈、演唱、演奏等方式為宴席助興。 17世紀末期,代表市民階層的「町人文化」在日本興起,藝伎也隨此發展悄然誕生。江戶時期,新橋、柳橋和京都祗園等地相繼出現專門進行此種表演的藝伎館。到德川幕府中期,藝伎主要服務於統治階層的武士。 欲成為藝妓,需經過十分艱辛的培訓課程,如詩書、舞蹈、琴瑟、茶道、書法、插花、談吐、裝扮..等訓練,達到舉止優雅甜美、知書達理、服飾華麗、擅長歌舞,及察言觀色,應對自如後,方可成為優秀的表演藝術者。由於藝伎的培養需花費大量時間與金錢,因此在二戰前的日本,擁有一個能專屬的藝伎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此件作品以演奏中的藝妓為創作主題,身材修長的女子面容秀美,雙頰豐潤,笑眼盈盈,小嘴微抿,頭盤髮髻,髮絲根根分明,髻上有精美髮釵。身著傳統和服,和服的數層的內襯如襦絆、腰封、腰繩等等配件細節皆清晰呈現,且刻有巧致小花,嶄露和服優雅氣度。女子站在圓形座台上,身姿優雅,右手扶握三味線琴,左手持拿「本朝二十四孝」書本閱讀,呈現在休憩時,仍孜孜不倦之態,極富文化藝術氣息。圓形台座底部刻有「信正」款。「德川政權從中國引入了程朱理學來鞏固自身統治;中國理學思想孝道、忠義等深刻地影響了當時日本根付的主題,不僅是衣服上的裝飾品或者功能物,多被賦予了教育意義。像是大阪的根付師Kaigyokusai Masatsugu(懷玉齋正次1813-1892)在僅僅兩英寸的象牙上雕刻了四五個選自二十四孝圖的場景。」(摘自文化雜誌2016.11.22) 日本天智天皇時期,派遣許多使節到當時的大唐王首都長安,學習、吸收中國文化,其中大部分的音樂與樂器也在此時期傳入日本,並獲得非常大的發展,深受日本人尊崇和喜愛,如本品藝妓手中的三味線,便是源自中國古代的三弦琴。綜觀整體,本件作品不僅只是單純的表現出日本明治時期藝妓演奏造型,又融合服飾之美與文化特色,使觀者沐浴在濃厚的日本風情中,顯露藝術家的精湛技藝與細膩巧思。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牙雕仕女 / 授權人:國家文化資產網 /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BOCH_CountryCulture_61&id=20201217000031。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產網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北市
松山區
數量
1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北市獻編字第1093004298號
2020-11-26 16:03:01.123
級別名稱
一般古物
種類
種類代碼
G1


種類名稱
藝術作品


種類子類別代碼
G1.5


總類子類別名稱
雕塑


年代
日本明治時期
材質
象牙
尺寸
高 22.5 公分
保存環境
庫房或展覽空間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74-1號
主管機關單位
編纂組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2-2311-5355#24
主管機關名稱
臺北市立文獻館
所屬主管機關
臺北市政府
評定基準
具有藝術造詣或科學成就
保管單位
王O
古物所在地
所在地名稱
王O


detailPage.fieldLabel.BOCH_CountryCulture_61.keepPlaces_address
臺北市松山區延壽街335號


保存空間屬性
宅第


保存空間文資身分
無文資身分


法令依據
<<古物分級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4款
古物出處/出處或來源
受贈
指定(登錄)理由
牙雕仕女衣著為傳統和服,紋飾雕刻有菊花等,頗為細緻為日本標準美女的裝扮,人物生動,神態優美傳神具藝術造詣,作工精緻藝術性高。
典藏或財產編號
02
保存現狀
狀況穩定。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