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歌仔戲

歌仔戲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1.起源 「歌仔戲」為臺灣傳統本土劇種,學界普遍認為歌仔戲起源於宜蘭。最初歌仔戲唱曲,乃融合閩南、漳州移民在原鄉流傳的「歌仔」。爾後歌仔戲曲調,逐漸融合流行歌曲及不同劇種的唱腔,例如車鼓小戲、高甲戲、北管戲、京戲、四平戲等。 2. 所有流派介紹 屏東地區歌仔戲可分為「三大系統」,第一大主流為明華園系統,第二為仙女班系統,第三為中華興系統。屏東地區歌仔戲團多屬家族性劇團,除神仙歌仔戲劇團、龍輝歌劇團、群英歌仔戲實驗劇團外,其餘皆有親屬關係,而無家族關係之劇團,大多為其子弟團,屏東地區之歌仔戲即以三大系統傳承與經營。 3.發展概況 1920年代歌仔戲進入劇院以營利性質演出,稱為「內臺歌仔戲」,並使歌仔戲劇藝元素更為完整,進而發展出歌仔戲唱片的發行。1936年(昭和11年)「臺灣總督府」制定〈臺灣唱片取締規則〉。此時期歌仔戲改以「日本歌劇」、「臺灣新劇」、「皇民化劇」,等形式出現。由於演中有歌,似日本歌劇的演出形式,有人遂以「opera」稱之,取其諧音稱為「胡撇仔戲」。1960年代後期,電視電影等傳播方式興起,內臺劇院逐漸被電影取代後,歌仔戲慢慢地退守於外臺,在神明生日時請戲酬神。到了1965年左右,內臺已幾乎見不到歌仔戲劇團的蹤影,這個時期還有電視電影歌仔戲的發展,但更多數的劇團仍在民間演出外臺歌仔戲,歌仔戲走出外臺後,造就「胡撇仔戲」的興盛 。歌仔戲核心演藝工作為有聲皆歌、無動不舞,所歌者早期為源自原鄉帶來的錦歌,在臺灣落地生根以後,創造出本土「歌仔」的曲調與音韻。為提升演藝表現,從早期落地掃形式,逐漸轉型為嚴謹的野臺戲模式,並隨著時代變化,進入內臺演出,及至今日,不僅也有電視歌仔戲,也有劇場精緻歌仔戲的演出型態。 在歌仔戲的曲調和戲曲聲腔中,「都馬調」及「七字仔調」並稱臺灣兩大聲腔。「都馬調」分為快都馬調及慢都馬調,是從泉州傳入臺灣的。而「都馬調」則是早期到臺灣東部,尤其是宜蘭地區開墾的移民未解思鄉之情及娛樂消遣開始即興唱起無劇本的「宜蘭調」,即「七字仔調」,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歌仔戲曲調 。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歌仔戲 / 授權人:國家文化資產網 /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BOCH_CountryCulture_41&id=20200307000002。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產網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屏東縣
屏東市
屏東縣潮州鎮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屏府文保字第10930047100號
2020-02-12 16:32:31.971
指定/登錄
屏府文保字第11130439000號
2022-07-19 00:00:00.0
級別名稱
傳統表演藝術
種類
種類代碼
E2.1


種類名稱
戲曲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屏東市瑞光里瑞中街15號
主管機關單位
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8-7227001轉21
主管機關名稱
屏東縣政府
所屬主管機關
屏東縣政府
評定基準
具有藝術價值/具時代或流派特色/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之審美觀
法令依據
<<傳統表演藝術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3款
保存者/保存團體
陳勝在、陳文山
指定(登錄)理由
一、具有藝術價值。 二、具時代或流派特色。 三、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之審美觀。
代表圖像來源
陳勝在先生臉書
所屬族群
類別名稱
漢民族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