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緙絲

緙絲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緙絲,最早起源於埃及和西亞地區的緙毛,而在西漢時期緙毛工藝經由絲路傳到現今的新疆地區,而後隨著中國的養蠶抽絲技術與各項絲織技術的逐漸成熟,由唐代開始以絲線代替毛線進行織造,而在宋朝此技術達到鼎盛。 臺灣的緙絲工藝主要是來自日本,日本的緙絲工藝則是在唐朝時期由中國傳至日本,並在日本發展成獨具日本特色的「爪搔本綴織」,後來在日治時期時臺灣開始出現由日本所開設之紡織廠,相關的緙絲技術開始慢慢的流向臺灣,也在此時與源自客家、閩南的紡織技術開始融合,1960年代開始臺日合作期間,屬於日本的爪搔本綴織正式傳向臺灣,並持續發展迄今。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緙絲 / 授權人:國家文化資產網 /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BOCH_CountryCulture_42&id=20200106000001。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產網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中市
南屯區
臺中市南屯區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文授資局傳字第10830140763號
2020-01-06 15:25:49.674
登錄緙絲暨認定保存者黃蘭葉藝師
級別名稱
重要傳統工藝
種類
種類代碼
E1.1


種類名稱
編織


所屬族群
類別名稱
漢民族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主管機關單位
傳藝民俗組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177761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評定基準
反映族群或地方之藝術表現/在歷史與社會變遷下,具文化生命力,持續傳承與實踐/參與實踐之地方、社群或族群認同其為社會生活或文化特色重要之一環,具有代表性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91條 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5條及第6條
保存者/保存團體
黃蘭葉
指定(登錄)理由
1.緙絲技藝與傳統書畫藝術結合,在織繡史上創下新的一頁,因製作費時難成,故其應用範圍不廣,早期用於書畫裝裱居多,後來表現「運絲如運筆」,織為書畫,進入純藝術的領域。 2.1970年代日本工資高漲,為降低成本與市場需求,來臺尋求代工機會;此舉使西陣織立足臺灣,日本綴織渡入臺灣等源流和轉化,也因而復甦中國古代緙絲在臺的生命力。
代表圖像來源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