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霄壽公祠為紀念因林爽文事件壯烈犧牲之壽同春所建,道光6(1826)年創建,民國57(1968)年修祠為廟。壽同春祖籍浙江諸暨,任淡水廳同知程峻的幕僚,時年已有70。乾隆51(1786)年林爽文起兵,其部將王作率眾攻陷竹塹城,程峻自盡,同春詐降,先是使人與城外粵籍民軍聯絡,同時在內煽動民心,引動叛變。清兵與民軍攻城時裡應外合,3日即收復竹塹,將王作處以酷刑,裂身而死。林爽文敗退大里杙時,新任同知徐夢麟奉命駐守大甲,同春隨行,計畫與駐鹿港清兵夾攻林爽文。同春領眾抵三十張犁(今台中市北屯區)時,鹿港清兵耽延未到,不幸狹遇林爽文軍,同春因坐騎受傷被擄,敵軍頭目剛好是王作之部屬,將之肢解以報王作仇。 清廷聽聞此事,追封「知縣」,官及其子,並祀昭忠祠。祠堂正面有對聯:「殉義成仁千古芳名留史蹟,精忠愛國萬家香火耀功勳」,內有3神位,中間供奉壽公同春,左側祀隨征陣亡軍士,右側奉隨征陣亡義民。神龕上方有匾額一副,上刻《壽公祠記》文,為水師提督許松年撰寫,記述其功績。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