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1.鹿港分臺辦公室是典型的民國49年(西元1960年)年代末期現代建築,這棟建物的窗框為當時流行之鋁製,除了氣派的玄關以外,2樓保有一間據傳專為總統來訪準備的空間。機房的部分,保有完整的設備,相當難得。
2.宿舍區包含甲乙丙三種不同等級宿舍,以及招待所與單人宿舍。中間還有大草坪,格局完整。
3.北側鐵塔區域兩座發射塔已經倒塌拆除,但另外兩座反射塔仍存在。當年運作時,鐵塔有通電,因此基座以絕緣礙子與塔座隔離,並有金屬接地條。
4.南側鐵塔區四座鐵塔均存在,但高度較低,且周邊景觀較差。另先前因道路拓寬,設施拆除較多,較不完整。
公告廢止/撤銷
府授文資字第0980001949號
2009-05-26 11:49:38.658
撤銷登錄文化景觀
指定/登錄
府授文資字第1070457373A號
2018-12-24 16:14:26.427
內容與範圍1.文化景觀本體:坐落於彰化縣鹿港鎮新宮段851、852、854、855、856、857、861、863、865、866、867、868、869、870、879、963、964、965、966、967、972、972-1、968、969地號、彰化縣鹿港鎮東石段69、70、71、297、298、299、300、30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9-1、309-2、310、310-1、311、351、353、355、362、386、386-1、386-2、388地號及彰化縣福興鄉福龍段904-1、906-1、924、1108、1112、1114、1115、1116、1117、1118地號土地上建物,門牌號為彰化縣鹿港鎮光復路4號。
2.定著土地範圍之地號及面積:「中央廣播電臺鹿港分臺暨鹿港分臺天線鐵塔」建築本體座落土地為彰化縣鹿港鎮新宮段851、852、854、855、856、857、861、863、865、866、867、868、869、870、879、963、964、965、966、967、972、972-1、968、969地號、彰化縣鹿港鎮東石段69、70、71、297、298、299、300、30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9-1、309-2、310、310-1、311、351、353、355、362、386、386-1、386-2、388地號及彰化縣福興鄉福龍段904-1、906-1、924、1108、1112、1114、1115、1116、1117、1118地號(部分),面積約343,846.95平方公尺。(實際面積以實際測量為準)
特徵「中央廣播電臺鹿港分臺暨周遭廣播設施地景文化景觀」包含電臺本體(機房)、哨所、護城河、宿舍區之全區,北天線區全區,南天線大部分區域。
評定基準呈現人類與自然環境互動之定著地景/能反映出土地永續利用之特殊技術、特定模式或價值/能實質呈現特定產業生活與周邊環境關係,且具時代或社會意義
關連的項目「中央廣播電臺」成立於民國17年(西元1928年),為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時期成立之國家廣播電臺,基本任務為對國內民眾宣傳與對外國際宣傳。民國38年(西元1949年)央廣隨國民政府遷臺,更名為「中國廣播公司」,在冷戰時期開始與對岸進行廣播戰,與中廣、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國防部有密切關係。民國87年(西元1998年)中央廣播電臺和中國廣播公司海外部合併,改制為「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簡稱央廣,正式走向國家化的公共媒體。
依據法定任務及營運方針,央廣隸屬於文化部,在屬性及定位上配合政府政策,宣揚臺灣自由、民主、人權、多元文化等核心價值,以追求、捍衛中華民國國家利益為依歸。目前以「臺灣之音(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縮寫RTI)」作為臺呼,是中華民國唯一提供國際廣播服務的公共媒體,每天以國語、閩南語、客家語、粵語、英語、日語等14種語言代表中華民國對全球發聲。此外央廣也有歌唱、旅遊、新聞等一般性節目。本案中央廣播電臺鹿港分臺成立於民國58年(西元1969年),為冷戰時期與對岸進行廣播戰的脈絡下所設立的分臺,也是央廣全臺9個分臺中規模最為龐大者。鹿港分臺主要業務是對中國大陸的華中地區心戰喊話,早期有憲兵駐守,老一輩鹿港人多認為此地是軍事重地。
法令依據<<文化景觀登錄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3款
備註資料來源:
陳柏年主持,《彰化縣文化景觀中央廣播電臺鹿港分臺保存及管理原則暨保存維護計畫》,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22。
王貞富主持,《113年度彰化縣文資防護專業服務中心》,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24。
指定(登錄)理由1.呈現人類與自然環境互動之定著地景:軍事文化景觀,護城河、電塔、冷卻池、哨亭等設施呈現人類與自然環境互動之定著地景。
2.能反映出土地永續利用之特殊技術、特定模式或價值:土地疑似延續日本時代軍事地景(鹿港飛行場),後為美軍冷戰時期之特殊軍事技術地景,其設施與建築全臺罕見。
3.能實質呈現特定產業生活與周邊環境關係,且具時代或社會意義:此建築及景觀呈現出冷戰時期之歷史,具有高度時代價值,尤其是地景就能反映出當時狀況與環境。
特殊價值本案「中央廣播電臺鹿港分臺」雖於民國55年(西元1966年)開始建置,然基地本身的區域發展脈絡可追朔至日治時期。其中「北天線區」基地過往為鹿港鹽場的鹽田,戰後因鹽場產量驟減與八七水災等因素而廢晒,除透過公地放領撥給農民轉作農田與魚塭,另保留數十甲地予中央廣電臺鹿港分臺興建「北天線區」,使此區域呈現產業文化地景與軍事文化地景並存之樣貌。
「電臺區與宿舍區」基地之西側則緊鄰日治時代之鹿港飛行場,鹿港飛行場至戰後荒廢,跑道中段部分於民國57年(西元1968年)設立鹿港高中,使此區域除本案之冷戰時期特殊軍事技術地景,亦加入教育地景之元素。土地延續日本時代軍事地景(鹿港飛行場)與產業地景(鹿港鹽場的鹽田),後為美軍冷戰時期之特殊軍事技術地景,其設施與建築全臺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