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金山磺火捕魚蹦火仔

金山磺火捕魚蹦火仔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金山磺火捕魚蹦火仔

磺港港口是磺溪下游的出海口,為一河口港,早在300年前的荷西時期因大屯火山開採硫磺而成為重要的輸出港。在地理上因金山岬阻擋了冬天強勁的東北季風而成為良好的避風港,加上周遭海域漁業資源豐富風,使磺港成為金山地區最重要的漁港,而金山著名的八景-「磺港漁火」,就是本地自然與人文環境相結合的最佳寫照。 相傳蹦火仔此傳統漁法是漢人移墾至北海岸後向巴賽族人學習才知曉這種捕魚方法;但據昭和二年(1927)《臺北州漁村調查報告書》記載是日治時期保正許明耀的祖先從中國傳來,由四人乘竹筏、或五人乘木造支那船持竹製火把誘捕魚群,而且磺港是臺灣全島採用「焚寄叉手網(抄網)漁法」的先驅,早期此漁法傳進本地雖與「討繒仔」有頗多相似之處,主要漁獲物亦大致相同,但本漁法僅需一艘船便可單獨作業,機動性較高。 清末日初時期,火把漁業在北臺灣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漁業經濟,早期的竹火把因效益問題而漸捨棄,隨後漁民利用燃燒臭油(煤油)的方式來吸引魚群,但因亮度依然不足,到日治時期開始引進磺石加水的化學反應產生易燃氣體乙炔,一經點火後,會瞬間產生的強光和「蹦」一聲的巨大聲響,驚動趨光性的魚類跳出海面而捕撈之,這便是「蹦火仔」漁法的由來,而因為當時「蹦火仔」所點燃的乙炔,其聲光效果比其當時的集魚燈效果更好,當別艘燈火船還在忙找魚群時,蹦火船卻在頃刻間就已滿載而歸了,因此金山磺港便以此一步步發展出其具特色的「磺火漁業」。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金山磺火捕魚蹦火仔 / 授權人:國家文化資產網 /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BOCH_CountryCulture_51&id=20150916000001。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產網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新北市
金山區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新北府文資字第1041759979號
2015-09-16 00:00:00.0
變更/修正
新北府文資字第10720592882號
2018-11-06 14:10:23.041
級別名稱
民俗
種類
種類代碼
F1


種類名稱
風俗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1. 漁撈組織-蹦火船是相當倚重人力的傳統漁法,一艘蹦火船上約需要6至8名船員,分工細膩各司其職,彼此發揮默契才能順利完成捕撈作業,也因此發展出特有的漁撈組織。 蹦火船上負責舉火的「火長」,又叫「船長」,在漁季開始前船長會先召集好他的船員,稱為「海腳」,共組成一個漁撈組織。船員在漁季一開始向 船長報到,展開三至四個月的漁撈工作,等漁季結束,合作關係也結束,海腳就離開船主回到各自工作。船東提供漁船設備,負擔電石、油料等成本,每趟出海漁獲量的分配是船東分一半(50%),其他由海腳均分,這是討海人特有的默契,能夠團結合作從事生產,亦分享所獲,也顯示傳統農、漁業社會濃厚的人情味。 2. 捕撈過程-漁船出港後,經驗純熟的火長會依潮汐、海流方向、風向、水溫、海鳥覓食等情形判斷,並利用探照燈及魚探機找尋魚群。當火長發現魚蹤,即迅速左右移動探照燈,指示掌舵方向,並提醒其他船員準備作業。此時漁船上會關閉所有照明設備,抄網手張開叉手網待命,看顧水桶者打開開關閥送水至電石筒,讓電石筒產生的乙炔氣體沿橡膠管送至磺火管。 點火時,火長將火嘴朝下,左手持引火嘴由下向上點火引燃,大量的乙炔氣體瞬間燃燒產生「碰」的聲響及火光。周遭的魚群受火光的吸引而群聚水面跳躍,火長隨即迅速將火嘴向上轉正,讓火光照耀範圍更大的海面,以吸引更多的青鱗魚聚集。此時舨頭仔及推桸仔必須準備好叉手網,將魚網固定,然後撐開漁網與海面成九十度角,舉桸竿握住漁網的交叉處,舨頭仔及推桸分別扶著兩側,等待火長「下落」一聲令下,即合力依火長指示的方向位置將叉手網丟入海裡,當「桸仔」進入海裡,漁網就會在潮流中張開成漏斗狀。火長緩慢地將磺火朝「桸仔」內移動,以誘集魚群深入漁網,這叫做「寄網」。此時火長將火轉小,趨光性的青鱗魚更加躁動,在火光熄滅前奮力躍起,奔向殘餘的火光,叫做「吃火」。火長見時機成熟下達「起桸仔」指令,舨頭仔及推桸、舉桸仔合力將桸仔舉起,魚獲順勢倒入船內。一整夜就這樣重覆蹦火、捕撈的動作數次,待魚獲滿載,即駛回岸邊卸貨,完成後再駛向魚場進行下一趟的作業,如此一夜間往返 3-4 趟,直到黎明,才回到碼頭邊卸下漁獲。 (新北市民俗保存維護個案評估計畫-「金山磺火捕魚-蹦火仔」)
所屬族群
族群名稱
其他


類別名稱
漢民族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28樓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局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2)29603456分機4504
主管機關名稱
新北市政府
所屬主管機關
新北市政府
主辦單位-地址
新北市金山區磺港里磺港路323號
主辦單位-聯絡電話
(02)249811412
主辦單位-名稱
新北市金山區漁會
評定基準
傳統性: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與發展者/地方性:民俗其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或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者/歷史性:由歷史事件形成,具有紀念性意義者/文化性:具有特殊生活文化價值者/典範性:民俗活動具有示範作用,可顯示其特色者
法令依據
<<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項第1、2、3、4、5款
保存者/保存團體
新北市金山區漁會
指定(登錄)理由
一、金山磺火捕魚-蹦火仔為日據時期所發展出的漁法,反映先民們的生活智慧,近年仍有漁船能持續以此技術,經由長期的經驗傳承,從事魚撈作業,具傳統性。 二、磺火捕魚-蹦火仔作業地區,原廣及新北市北海岸,目前只剩金山磺港仍保有此漁法,具地方性。 三、金山磺火捕魚-蹦火仔呈現近百年來臺灣捕魚作業的傳統手法,可溯自先民早期點火把捕魚,具歷史性。 四、金山磺火捕魚-蹦火仔,漁期短且漁獲量不穩定,但仍堅持保存此漁法,十足顯現臺灣漁民與海洋博鬥的精神,具文化性。 五、金山磺火捕魚-蹦火仔作業過程,從搜尋魚群、點火、下網、收網,相當嚴謹,尤其採用磺土(電土)溶於水所產生的乙炔氣燃燒產生的強光來吸引魚群,在捕魚形式與漁法方面有顯著特色,具典範性。 六、此一傳統捕魚法,因社會變遷,已盛況不再,且瀕臨失傳,惟新北市金山區漁會組織健全,動員能力尚強,能維持傳統蹦火仔捕魚作業之持續進行,並結合社區營造、鄉土教育與觀光發展;且近年為提升青鱗魚經濟價值,積極投入研發、製作、推廣相關產業。
代表圖像來源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