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指定/登錄
新北府文資字第1041759979號
2015-09-16 00:00:00.0
變更/修正
新北府文資字第10720592882號
2018-11-06 14:10:23.041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1. 漁撈組織-蹦火船是相當倚重人力的傳統漁法,一艘蹦火船上約需要6至8名船員,分工細膩各司其職,彼此發揮默契才能順利完成捕撈作業,也因此發展出特有的漁撈組織。
蹦火船上負責舉火的「火長」,又叫「船長」,在漁季開始前船長會先召集好他的船員,稱為「海腳」,共組成一個漁撈組織。船員在漁季一開始向
船長報到,展開三至四個月的漁撈工作,等漁季結束,合作關係也結束,海腳就離開船主回到各自工作。船東提供漁船設備,負擔電石、油料等成本,每趟出海漁獲量的分配是船東分一半(50%),其他由海腳均分,這是討海人特有的默契,能夠團結合作從事生產,亦分享所獲,也顯示傳統農、漁業社會濃厚的人情味。
2. 捕撈過程-漁船出港後,經驗純熟的火長會依潮汐、海流方向、風向、水溫、海鳥覓食等情形判斷,並利用探照燈及魚探機找尋魚群。當火長發現魚蹤,即迅速左右移動探照燈,指示掌舵方向,並提醒其他船員準備作業。此時漁船上會關閉所有照明設備,抄網手張開叉手網待命,看顧水桶者打開開關閥送水至電石筒,讓電石筒產生的乙炔氣體沿橡膠管送至磺火管。
點火時,火長將火嘴朝下,左手持引火嘴由下向上點火引燃,大量的乙炔氣體瞬間燃燒產生「碰」的聲響及火光。周遭的魚群受火光的吸引而群聚水面跳躍,火長隨即迅速將火嘴向上轉正,讓火光照耀範圍更大的海面,以吸引更多的青鱗魚聚集。此時舨頭仔及推桸仔必須準備好叉手網,將魚網固定,然後撐開漁網與海面成九十度角,舉桸竿握住漁網的交叉處,舨頭仔及推桸分別扶著兩側,等待火長「下落」一聲令下,即合力依火長指示的方向位置將叉手網丟入海裡,當「桸仔」進入海裡,漁網就會在潮流中張開成漏斗狀。火長緩慢地將磺火朝「桸仔」內移動,以誘集魚群深入漁網,這叫做「寄網」。此時火長將火轉小,趨光性的青鱗魚更加躁動,在火光熄滅前奮力躍起,奔向殘餘的火光,叫做「吃火」。火長見時機成熟下達「起桸仔」指令,舨頭仔及推桸、舉桸仔合力將桸仔舉起,魚獲順勢倒入船內。一整夜就這樣重覆蹦火、捕撈的動作數次,待魚獲滿載,即駛回岸邊卸貨,完成後再駛向魚場進行下一趟的作業,如此一夜間往返 3-4 趟,直到黎明,才回到碼頭邊卸下漁獲。
(新北市民俗保存維護個案評估計畫-「金山磺火捕魚-蹦火仔」)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28樓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2)29603456分機4504
評定基準傳統性: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與發展者/地方性:民俗其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或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者/歷史性:由歷史事件形成,具有紀念性意義者/文化性:具有特殊生活文化價值者/典範性:民俗活動具有示範作用,可顯示其特色者
法令依據<<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項第1、2、3、4、5款
指定(登錄)理由一、金山磺火捕魚-蹦火仔為日據時期所發展出的漁法,反映先民們的生活智慧,近年仍有漁船能持續以此技術,經由長期的經驗傳承,從事魚撈作業,具傳統性。
二、磺火捕魚-蹦火仔作業地區,原廣及新北市北海岸,目前只剩金山磺港仍保有此漁法,具地方性。
三、金山磺火捕魚-蹦火仔呈現近百年來臺灣捕魚作業的傳統手法,可溯自先民早期點火把捕魚,具歷史性。
四、金山磺火捕魚-蹦火仔,漁期短且漁獲量不穩定,但仍堅持保存此漁法,十足顯現臺灣漁民與海洋博鬥的精神,具文化性。
五、金山磺火捕魚-蹦火仔作業過程,從搜尋魚群、點火、下網、收網,相當嚴謹,尤其採用磺土(電土)溶於水所產生的乙炔氣燃燒產生的強光來吸引魚群,在捕魚形式與漁法方面有顯著特色,具典範性。
六、此一傳統捕魚法,因社會變遷,已盛況不再,且瀕臨失傳,惟新北市金山區漁會組織健全,動員能力尚強,能維持傳統蹦火仔捕魚作業之持續進行,並結合社區營造、鄉土教育與觀光發展;且近年為提升青鱗魚經濟價值,積極投入研發、製作、推廣相關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