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泰雅族傳統樂器演奏(口簧琴、縱笛)

泰雅族傳統樂器演奏(口簧琴、縱笛)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泰雅族傳統樂器演奏(口簧琴、縱笛)

傳統表演藝術歷史背景 過去泰雅族族群歷史文化,是透過一代代先祖的口語敘述或歌謠吟唱搭配樂器來傳承,其中以口簧琴與縱笛吹奏最具代表性,在泰雅族文化中扮演著傳遞訊息、特殊祭典樂舞的角色。 口簧琴是臺灣原住民使用最為普遍的樂器,吹奏者透過口、手與簧片振動與口腔共鳴產生曲調與樂音。泰雅族將口簧琴稱為「Lubu」,常配合舞蹈,傳遞歡愉、愛戀的等正面情感。根據日治時期音樂人類學家黑澤朝隆(1895-1987)與當代音樂學家劉克浩的研究,口簧琴會被用來替代實際語言傳遞訊息,而至日治時期末期,使用情形衰微,其擔負的社會功能已也消失。 縱笛普遍使用於臺灣原住民族群,在泛泰雅族文化中,縱笛被稱之為「Go’/Gao/Pngao」,與過去出草文化相關,唯有男子得以吹奏,用於首祭之樂舞,傳遞著凱旋歸來的訊息,同時也具有引領、撫慰、召喚被獵者的靈魂之功能;隨著社會轉變與獵首文化的禁止,縱笛吹奏的功能性已淡化,其技藝也幾乎失傳。 傳統表演藝術保存團體或保存者 民國一百零一(2012)年新竹縣政府登錄長老教會牧師阿隆‧優帕司(Along Yupas)為「泰雅族傳統樂器演奏(口簧琴、縱笛)」保存者,其熟稔口簧琴與縱笛之吹奏技巧與製作工藝,同時對當地泰雅族歷史、語言、文化等傳統知識有深入的瞭解,擔任「台灣泰雅爾族永續協會」負責人,推廣與保存泰雅族傳統藝術文化不餘遺力,不定期於教會活動或學校授課,介紹泰雅族的傳統以及傳統樂器的製作,為推動新竹縣泰雅族口簧琴與縱笛演奏文化再現不可或缺者。 傳統表演藝術文化價值與意義 泰雅族傳統樂器口簧琴、縱笛與傳統生活有密切關係,自古以來擔負族群記憶與部落文化的傳承,深具社會文化意義。 縱使當代社會習慣轉變,使得口簧琴與縱笛的使用已脫離傳統文化意義,但其長久流傳下來的曲調、製作方式等技藝仍具有藝術與文化價值。隨著部落耆老逐漸凋零,泰雅族傳統樂器的傳承與保存有其迫切的必要性。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產網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新竹縣
尖石鄉
尖石鄉、五峰鄉、關西鎮之泰雅族耆老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文表字第1010160017號
2012-12-12 10:29:45.0
級別名稱
傳統表演藝術
種類
種類代碼
E2.2


種類名稱
音樂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302新竹縣竹北市縣政九路146號
主管機關單位
表演藝術科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3-5510201#301
主管機關名稱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所屬主管機關
新竹縣政府
評定基準
藝術性:具有藝術價值者/特殊性:構成傳統藝術之特殊藝能表現,其技法優秀者/地方性:傳統藝術領域有價值與地位,並具有地方色彩或流派特色顯著者
法令依據
文資保存法第59條、傳藝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6條、101年11月02日「新竹縣第1次傳統藝術審議會」決議。
保存者/保存團體
阿隆優帕司(Along Yupas)
指定(登錄)理由
(一)口簧琴與縱笛之演奏與泰雅族傳統生活有密切關係,且深具藝術性。 (二)部落耆老日漸凋零,其傳承與發展有其必要性。
代表圖像來源
阿隆優帕司(Along Yupas)
所屬族群
類別名稱
原住民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