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紱(1362-1416),江蘇無錫人。字孟端,後以字行。號友石、鰲叟、青城山人。洪武時(1368-1398)應召入京,因事受累,謫戌山西十餘年。後返故里,隱居九龍山,自號九龍山人。永樂年間(1403-1424),以善書薦,任職文淵閣,官拜中書舍人。王紱博學工詩,又善書畫,以墨竹名聞天下,兼長山水。山水師法王蒙(1308-1385)、倪瓚(1301-1374),自有一種風度。明初山水畫壇崇尚南宋馬、夏畫風,浙派風靡一時,王紱卻獨樹一幟,繼承元代文人畫傳統,重視筆情墨趣,是明代中期吳派的前導,為明代畫史上承先啟後的大家。此幀是王紱的代表之作,成於永樂甲申(1404)中秋日,時年四十三歲。本幅雖然旨在描寫文人騷客在山林亭閣中雅會的盛事,可是全作卻以山水取勝。層巒疊嶂,懸崖峭壁,景致幽深險絕。近景山林湍泉之旁有一山亭,內坐五人談詩論文,亭外一人乘舟而至;另兩人行經山徑,前來赴會。全作布置邃密,構圖嚴謹。畫山石先以枯淡筆墨皴寫,依結構層層加疊,最後以重墨鉤皴點苔,筆力雄勁老辣,墨氣沉厚蒼潤。本幅的佈局、樹木枝葉的姿態、峰巒的皴染等,仍見王蒙(1308-1385)遺韻,但全作筆墨華滋蒼潤,又似吳鎮。可見王紱繼承元代大家規範,但不拘一家,自出意匠,進而形成自己清幽澹遠且豐實多變的畫風。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