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起源 排灣族口、鼻笛為排灣族傳統樂器。排灣族傳統樂器種類有雙管鼻笛、單管鼻笛、雙管口笛、單管口笛、口琴、弓琴等5類。然而這些樂器在日治末期時就已逐漸失傳了 。排灣笛吹奏以中排灣與北排灣為甚,南排灣不顯著,且不同地域社群各有所擅長吹奏的樂器。例如三地門鄉大社部落、德文部落及賽嘉部落喜歡吹奏口笛,且有單管與雙管。其他北排灣瑪家鄉三和部落及排灣部落;中排灣來義鄉古樓部落、南和部落及來義部落僅見單管口笛,無鼻笛與雙管口笛 。 2.發展概況 傳統排灣族認為口、鼻笛是貴族男性的專利,從前只有貴族男性可以吹奏口、鼻笛,直到近30年來,才逐漸有女性開始吹奏、傳承口、鼻笛。而排灣族口、鼻笛吹奏場合與時機,一般用於排憂解悶、聚會、自娛或思念某人;其次用於喪禮,男性以笛音傳達對亡者的哀思;再者則為男性追求女性。男性常於夜間結伴前往女性家探訪,在屋外吹笛傳情。少數部落仍保有口、鼻笛相關傳說 ,強調口、鼻笛聲為模仿百步蛇的聲音。再者,不同地域村落皆以「如泣、如訴的哭聲」、「有抖音」、「令聞者想流淚、引發『哀思』(Talimuzau)」的曲調為美,此亦成為排灣族口、鼻笛特有的聲音模式與文化表現形式 。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