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五溝水

五溝水
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1.建造年代 「五溝水」為屏東六堆客家聚落,聚落發展歷史最早可追溯1710年(清康熙49年),位於屏東縣萬巒鄉。早期聚落發展以東興及西盛庄為主,其後因人口的增長等因素,漸往北邊得勝及南邊大林發展。 2.相關事件背景 1710年(清康熙49年)至1720年(清康熙59年)熊姓族人為最早入墾五溝水,一開始居住於東興庄內,然後漸漸向西盛往大林方向發展。1722年(清康熙60年)因爆發朱一貴事件,六堆村莊組織團練,原村中熊姓族人,因吳姓族人在祭祀公業支持下離開五溝,只留下少數族人並保有東興庄的部分土地,吳姓族人則幾乎擁有了整個西盛庄的土地。1800年(清嘉慶5年)至1894年(清光緒20年)北塘派下劉姓族人入墾,但當時西盛一帶土地多為吳姓所有,劉姓在五溝水地區據地僅只「劉屋伙房」一棟。愛塘派下第12世的劉大我來到五溝水從事農耕,在西盛的外緣建立了一棟祖堂,也就是劉氏大我祖堂。同屬愛塘派下13世的劉偉芳等人從吳姓人士手中買下六甲地和一棟伙房作為祖堂。為團結族內人力,劉姓族人倡議建立宗祠,1864年(清同治3年)時,愛塘派下聯合北塘派下,共同創建劉氏宗祠,自此宗祠成了族人的精神信仰中心,成為五溝水的主導者。日治時期前期因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使人口增加,而有一些族群向大林、得勝等地遷移與發展,使得聚落範圍擴大。後期由於臺灣總督府的管理政策,祭祀公業存在受到壓迫,逐漸萎縮。戰後後土地放領政策,宗族向心力消失,每個分支的家族祖堂取代成為宗祠核心。爾後五溝被劃入萬巒鄉的十四個村之中,五溝現在的居民以劉、吳、鍾三姓最多,其中以劉姓居民最多。 3.登錄時間 「五溝水」於2008年5月19日經屏東縣政府公告登錄為聚落建築群。登錄範圍以現今屏東縣萬巒鄉五溝社區行政區域;包括東興、西盛、大林、得勝四庄。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產網
建檔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屏東縣
萬巒鄉
以現今屏東縣萬巒鄉五溝社區行政區域為範圍;包括東興、西盛、大林、得勝四庄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屏府文資字第0970101759號
2008-05-19 20:06:53.0
級別名稱
聚落建築群
種類
種類代碼
B3


種類名稱
漢人街庄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1聚落內傳統客家夥房宅群。 2聚落中傳統街巷紋理。 3聚落中溝渠及周邊之自然生態環境。 4諺語、建築藝術等無形文化資產。 5五溝村內祈福、作福活動及元宵節傳統攻炮城活動。 6墓葬群。
使用情形
五溝水聚落位於非都市土地,屬於鄉村區以及一般農業區。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五OOOOOO
建築所有人
五OOOOOO
地區發展與特色
1.所在位置 「五溝水」位在屏東縣萬巒鄉內,東接赤山、萬金兩個聚落,北有成德村,西臨四溝水,南隔萬巒、佳佐為界。以現今屏東縣萬巒鄉五溝社區行政區域為範圍;包括東興、西盛、大林、得勝四庄。 2.周邊環境特色 「五溝水」為一客家傳統聚落,在客家六堆地區中屬於先鋒堆。五溝水東側有南大武山,形成萬巒地區由東往西逐漸傾斜的地勢,順勢而下的合流,從北方萬安方向來的東港溪上游,與泗溝村匯集了另一股來自東邊赤山與新置方向的河流,形成一塊三角形平原,為五溝水。受到地勢影響,流經五溝庄內的溪流轉折向東流,此現象在臺灣西部難得一見,稱為「水流東」,也被當地居民視為很好的地理風水。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屏東縣屏東市菸廠路1號
主管機關單位
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8-7210234
主管機關名稱
屏東縣政府
所屬主管機關
屏東縣政府
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
1.歷史背景 「五溝水」的發展脈絡可分為1710年(清康熙49年)至1720年(清康熙59年)熊姓入墾、1721年(清康熙60年)至1800年(清嘉慶5年)六堆時期、1800年(清嘉慶5年)至1894年(清光緒20年)劉姓入墾、1895年(明治28年)至1945年(昭和21年)日治時期及戰後等期。 1710年(清康熙49年)至1720年(清康熙59年)熊姓入墾:熊姓族人為最早入墾五溝水,一開始居住於東興庄內,然後漸漸向西盛往大林方向發展。後由於人口增長,不久便成為村中主導地位,並在村的最南角建立了一座朝向村莊所在地的伯公廟,即今大伯公。而當時的五溝村因熊姓人口眾多又稱熊半村,也在熊姓為主下開墾了東興庄,並逐漸發展到西盛庄。 1721年(清康熙60年)至1800年(清嘉慶5年)六堆時期:1722年(清康熙60年)時朱一貴事件,六堆村莊組織團練,五溝水已是其中一個大庄,在開庄十年間,人口增加迅速,西盛庄人群也開始聚居。原村中熊姓族人,因吳姓族人在強而有力的祭祀公業支持下離開五溝,只留下少數族人並保有東興庄的部分土地,吳姓族人則幾乎擁有了整個西盛庄的土地。此後數十年,在六堆自衛自治組織下,五溝水納入了一個大的社會結構和經濟體系中,而由於姓氏的消長和土地所有權的變遷,五溝水的重心由東興移到了西盛庄。 1800年(清嘉慶5年)至1894年(清光緒20年)劉姓入墾:最先來的劉姓族人可能是北塘派下,但當時西盛一帶土地多為吳姓所有,因此在吳姓土地的外圍接近熊性的地方蓋了一座祖堂。這一派的族人開墾似乎並未成功,北塘派下在五溝水地區據地也僅只一棟,即五溝水人稱的「劉屋伙房」。愛塘派下第12世的大我來到五溝水從事農耕,在西盛的外緣建立了一棟祖堂,奉祀祖宗神靈,也就是劉氏大我祖堂。同屬愛塘派下13世的偉芳等人初來臺灣時曾借住大我的伙房。後從吳姓人士手中買下六甲地和一棟伙房作為祖堂。偉芳買下伙房後,在進面大街對面開一間耀隆商號,因此致富。此房後連出三名貢元,堂前高掛進士匾,村人稱此屋為進士第。廣玉為偉芳的長房,因家族擴大,人口增長,遷居其旁建立伙房。此為偉芳長房派下祖產,亦為今五溝水最大之家庭,其屋宅規模、位置亦為五溝水之冠。也因廣玉祖堂家族的擴大,人口增加,於是瑞玉便在附近鄰近買下土地,建立該系的祖堂。為團結族內人力,劉姓族人倡議建立宗祠,1864年(清同治3年)時,愛塘派下聯合北塘派下,以第六世遠祖積書為名,共同創建劉氏宗祠,自此宗祠成了族人的精神信仰中心,成為五溝水的主導者。 日治時期:前期因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使人口增加,而有一些族群向大林、得勝等地遷移與發展,使得領域擴大。建築形式上,受日本殖民影響,劉氏宗祠的花園、觀海山房都加上了西洋語彙的裝飾,五溝村北邊建立了映泉禪寺,為村中廟宇之始。後期由於殖民政府的管理政策,祭祀公業存在受到壓迫,逐漸萎縮,加上戰後後土地放領,宗族向心力消失,每個分支的家族祖堂取代成為宗祠核心。 戰後:戰後五溝被劃入萬巒鄉的十四個村之中,屬於客家村落,四周與泗溝、萬金、赤山、成德等村相鄰。五溝現在的居民以劉、吳、鍾三姓最多,又以劉姓為三姓之最。 2.保存價值 五溝聚落除了完整保存多數客家夥房,當地的民宅配置也深受風水觀影響,為符合「一字水」、「聚面水」、「弓抱水」及「前敞背實」一般民宅都會依此配置。此外,五溝聚落四周溝渠環繞,形成了豐富的水草生態。
評定基準
整體環境具地方特色者/歷史脈絡與紋理具保存價值者/設計形式具藝術特色者
緯度
22.595
經度
120.603056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6條暨《聚落建築群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
指定(登錄)理由
1.歷史脈絡與紋理具保存價值。 2.整體環境具地方特色。 3.客家建築設計形式具藝術特色。
建築形式與景觀特色
1.整體空間規劃 五溝水的村域,實質上包含了「村庄」、「田野」、「墓地」三個部分。 2.建築風格與構造 「五溝水」民宅大部分分布於河流的兩岸,以面向河流背向道路居多,格局以合院式夥房為主,依建築的類型分「一條龍」、「單伸手」、「雙堂屋」、「三合院」、「四合院」、「圍屋」,其中以三合院居多。此種類型的建築構造大多為磚造。五溝水客家夥房的圍牆常有嵌於壁內的天公祭拜處;五溝水的祖堂位於正屋建築的中間,是五溝水建築中最重要的空間;祖堂正門上的「堂號」、祖堂內部兩邊牆上棟樑下的「棟對」及屋內祖先牌位的供桌底下設有土地龍神,祖堂的屋頂上燕尾屋脊為建築特色。除了夥房,「劉氏宗祠洋樓」、「觀海山房」、「劉氏宗祠前廣場」、「鍾氏祠堂大門」等四處為日式與西洋混和建築。「五溝水」的祠廟共有1間宗祠,1間忠勇祠,4間廟宇及6座伯公祠,在使用的功能上「開庄伯公」、「開基伯公」屬全村性的神,其餘均為區域性神廟。伯公的型式除了有祠廟類型,南柵伯公仍維持化胎式伯公。 3.景觀特色 五溝村由於村莊旁邊有閩南與原住民部落,故在入村各個入口設有柵門,伯公也依其所在分為東柵、南柵等。伯公除了設置在庄頭四周,也有散布在田中的田頭伯公。設立伯公希望能守衛五溝聚落安全,田中的伯公則表現移墾居民希望神明保佑五穀豐收。五溝聚落溝渠橫繞,形成天然的聚落邊界,然溝渠流量不定,對外交通需依靠陸路,故村內設有7座橋,分別位於劉氏宗祠南側、映泉禪寺東側、鍾氏萬成祖堂東北側、鍾氏思河祖堂北測及五溝社區活動中心南側,另於南柵伯公前有小石板橋供人通行。此外,因為所有水系會合在大伯公週邊,形成三個水口及一個半島型土地,此區域稱為「三合水」;另外也因為地形影響「水流東」為五溝水特殊的水流景觀。五溝聚落夥房緊鄰密集且巷道沿地形脊脈自然發展,形成巷道霞宅且迂迴曲折。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