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海牛與蚵農

跟海牛與蚵農有關的相片,共9張
跟海牛與蚵農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海牛與蚵農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海牛與蚵農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海牛與蚵農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海牛與蚵農有關的相片,第5張
跟海牛與蚵農有關的相片,第6張
跟海牛與蚵農有關的相片,第7張
跟海牛與蚵農有關的相片,第8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在臺灣南部或是北部香山濕地,只要有潮間帶的地方,都曾出現牛車下海耕田採蚵的畫面。早期彰化西南沿海農民,為深入泥質的潮間帶蚵田,利用黃牛馱蚵所發展而出的交通工具,日治時期就有板輪牛車載著遊客到海堤外的海水浴場旅遊的紀錄。近三、四十年來,南部地海岸地貌改變,北部香山濕地因臨近的科學園區污水排放控管不當,養蚵產業已走入歷史與禁養。芳苑普天宮至大城濁水溪出海口一帶,從日治時期1904年至今,仍保存著「海牛犁蚵田」的「海牛文化」,是全國僅存的「海牛採蚵」特色文化。 在芳苑,「黃牛」的任務是半農半漁,又稱「海牛」,牛的壽命約20至50幾年,若老農耕田一甲子,平均換過五至六隻牛,是很普遍的事,平均一隻成牛從40,000元至200,000元(種牛的身價)價碼都有。因2009至2011年的國光石化開發案,隨著守護大城濕地的公民運動,讓「海牛文化」成為各界關注的注的焦點。2016年通過彰化縣無形文化資產審查。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所在地-地址
彰化縣芳苑鄉潮間帶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3.927814
所在地-經度
120.314393
是否開放
所在地-名稱
海牛與蚵農
參考資料
番挖61號 / 彰化西南角文史生態工作室網站,網址:https://blog.xuite.net/water.freedom/twblog 陳冠備,〈芳苑海牛犁蚵田 傳承80年/「看見臺灣」拍出生命力 去年列彰化無形文化資產〉,《自由時報》,2017年10月12日。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 (1895~1945)/戰後時期 (1945~)
撰寫者
周馥儀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