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南部或是北部香山濕地,只要有潮間帶的地方,都曾出現牛車下海耕田採蚵的畫面。早期彰化西南沿海農民,為深入泥質的潮間帶蚵田,利用黃牛馱蚵所發展而出的交通工具,日治時期就有板輪牛車載著遊客到海堤外的海水浴場旅遊的紀錄。近三、四十年來,南部地海岸地貌改變,北部香山濕地因臨近的科學園區污水排放控管不當,養蚵產業已走入歷史與禁養。芳苑普天宮至大城濁水溪出海口一帶,從日治時期1904年至今,仍保存著「海牛犁蚵田」的「海牛文化」,是全國僅存的「海牛採蚵」特色文化。 在芳苑,「黃牛」的任務是半農半漁,又稱「海牛」,牛的壽命約20至50幾年,若老農耕田一甲子,平均換過五至六隻牛,是很普遍的事,平均一隻成牛從40,000元至200,000元(種牛的身價)價碼都有。因2009至2011年的國光石化開發案,隨著守護大城濕地的公民運動,讓「海牛文化」成為各界關注的注的焦點。2016年通過彰化縣無形文化資產審查。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