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蘭嶼風情/蘭嶼之舞

蘭嶼風情/蘭嶼之舞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蘭嶼風情/蘭嶼之舞

  大約三百多年前陶瓷技術從中國傳至歐洲之後,日用瓷器和裝飾陶瓷的製作跟著興起。歐洲人尤其是日耳曼民族,有記事的習慣,因此會將生活型態以文字、繪畫及雕塑等方式呈現,德國的「Meissen瓷器」成立之後,即開始有裝飾陶瓷的量化生產,產品除了有喜好者收藏之外多做為擺飾用,至於歐洲裝飾陶瓷的發展內容,在德國斯圖嘉特的裝飾陶瓷博物館有完整的典藏、展示;然而裝飾陶瓷的源起,在中國陶瓷史上的紀錄由來已久,打從七千三百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人面像〉(5,300~4,850 B.C.)、「河姆渡遺址」的〈陶豬〉和〈陶獸〉(5,000~3,000 B.C.)及「仰韶文化」的〈鴞面像〉(4,000~3,500 B.C.)等出土文物的考證,足足早了七千年。   臺灣苗栗公館地區特有的裝飾陶瓷產業,早期大部分接受歐美、日本的訂單生產,民國七十四年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應地方產業需求,設立苗栗陶瓷技術輔導中心,專責陶瓷技術與產品的創新設計研發。作者唐永哲先生對於南島語系臺灣原住民的文化與藝術頗有研究,於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兼設計組組長期間發揮雕塑長才,將其對原住民所瞭解的印象及情境故事,以裝飾陶瓷的表達方式展現出來,並將部分圖騰應用到實用器物及木雕壁飾等作品。   本作品199407006〈蘭嶼風情(蘭嶼之舞)〉是蘭嶼風情的系列作品之一,主要在描述蘭嶼舞蹈的意象,兩位蘭嶼達悟族又稱雅美族(Yami Zoku)的婦女,穿著傳統服裝,手牽手甩頭的舞姿,讓頭髮隨之飄動,故取名「蘭嶼之舞」,創意構想源自蘭嶼達悟族婦女的「頭髮舞」。   作者有一系列這一類的作品,嘗試以陶瓷的技法做出像木雕又像素描,同時帶有版畫味道的作品,裝框裱褙之後成為裝飾畫作品,適合掛在室內空間作為壁飾(又稱「補壁」)欣賞或是由喜好者收藏。   技術上是先取油土塑形,經過石膏翻模,然後將濕軟的陶土板放在石膏模上壓出作品的原形,取下的泥坏翻面後稍加整理、靜待陰乾,泥坏底下需鋪上舊報紙方便吸收水分,同時讓泥坏於乾燥過程可以均勻收縮。為了容易上釉,避免變形、開裂,泥坏需先經過素燒(800℃);上釉技巧不同於一般浸、噴、塗、畫的做法,是先在素燒坏表面塗上一層黑色色料(類似濃度高的氧化鐵,也可以加入少許的氧化鈷),然後取濕的海綿將表面比較凸出部位的色料擦拭去除,在塗裝技法上稱為「洗黑」,意即將塗上去的黑色不是很徹底地去除,獲得深、淺色的介面附近有比較自然的層次變化,接著就可以放進窯裡,以1,230℃氧化方式燒成。(詮釋委員:盧祥華)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
建檔單位文化部典藏網
作者
作者: 唐永哲
日期
年代: 1994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