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興賢書院

興賢書院
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興賢書院原是文昌祠,供奉文昌帝君,其創建年代有嘉慶12年(西元1807年)由當時武東堡、武西堡與燕霧上堡的士人合建,及道光3年(西元1823年)恩貢生曾拔萃捐建等二說。縱而視之,可合理推測文祠之肇建可追溯至嘉慶12年(西元1807年),至道光3年(西元1823年)曾拔萃捐建而始具規模。時即有社學興賢社設於內,以為士子結社吟詠,敬業樂群之所。後於道光末年,中國廣東省饒平縣名儒邱海,來臺於員林文昌祠內自設私塾,名曰「興賢書院」,教授燕武三堡從學弟子。其以束脩整修書院,並置學田七甲,以其租獎勵後進,堪稱首開員林文風之先驅。然其身歿後,私塾亦隨之停擺,員林一地之教育因而暫歇,目前興賢書院內仍供奉有邱海的長生祿位。迫至光緒7年(西元1881年),秀才邱翠英等人見書院傾頹,遂倡議鳩金改築,奠定今日規模之雛形。 日治後,明治37年(西元1904年)書院初設管理人,時信眾公推大村賴維種出任。大正9年(西元1920年)書院管理委員會委聘彰化縣漢學大家黃漙造前往教學,並興築後廳堂作為山長住所,書院始具完整的雙進式建築格局,之後又陸續進行三次增改築。大正15年(西元1926年)黃漙造與文友林天爵等創立興賢吟社,每年春秋二季廣邀中部詩文社共賞聯吟大會,猶如中部漢學之領航者。昭和12年(西元1937年)後,因日方嚴禁臺人教授漢文,故書院教育就此中斷。而在昭和15年(西元1940年)仍有一次修繕紀錄,當時正殿對聯為林天爵的墨跡。 戰後,民國41年(西元1952年)將左廂房拆除,改為老人會館的活動空間,民國42年(西元1953年)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學田七甲餘全數遭徵收,民國44年(西元1955年)重修時,將屋頂改為水泥瓦,此次重修委請黃朝琴、謝東閔、于右任敬題對聯,可惜此墨跡已於九二一地震損毀。戰後的興賢書院雖曾一度恢復吟社課學,然民國48年(西元1959年)漙造先生早逝,吟社與課學復又分離。民國74年(西元1985年)經內政部公告為第三級古蹟,民國86年(西元1997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訂後指定為縣定古蹟。 民國88年(西元1999年)九二一地震,書院建築過半數皆倒塌,由內政部災後統計判定為全毀。民國90年(西元2001年)由員林鎮公所及彰化縣政府分別委託中原大學建築系進行書院的構件清理與保存工作,民國92年(西元2003年)進行重修,民國95年(西元2006年)完成修復工作。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產網
建檔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彰化縣
員林市
中正里三民街1號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74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1985-11-27 10:56:25.0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種類
種類代碼
A8


種類名稱
書院


現狀
興賢書院於民國74年(西元1985年)經內政部公告為古蹟,民國95年(西元2006年)修復竣工後,建物狀況良好並提供民眾參觀。
外觀特徵
興賢書院的配置屬三合院式的對稱組合型態,書院方位朝向座北朝南偏東約十五度,採兩進式格局,第一進為三開間正殿,正殿包含月臺及拜殿;第二進為獨立七開間後廳堂,兩側配有對稱的廂房,兩廂房皆為三段七開間之平面格局,並凸出正殿形成「凹」字型,引導動線方向。在主軸中心線上坐中者為正殿;其次為獨立的後堂;在主軸兩側配有對稱的廂房,兩廂狹長的平面形成對稱的副軸線。正副軸線以花廳作為橫向連繫。在花廳前做有過水門牆堵可增加花廳在空間上的隱密及整體外觀的趣味。即此,正殿為主軸線之中心點,左右兩側之狹長廂房,形成對稱之副軸線,正副軸線則以花廳作為兩者間之橫向連繫。 興賢書院整體面寬30公尺、深度34公尺,過水、廂房及正殿的寬度比例為1:1.8:2.4,而正殿的明間與次間的比例為2:1。主要空間為正殿與後廳堂,兩處採取獨立配置,前後無法相通,需藉廂房廊道來連繫。興賢書院之正殿為面寬9.6公尺,進深15.5公尺之狹長型平面,在未做山門情況下,正殿前方之拜殿轉而成為入口處。拜殿前方為一月臺,面寬5.7公尺、進深5.9公尺接近方整之格局。由於興賢書院在格局上缺少門廳之作法,因此由拜殿取代門廳之功能,以拜殿作為視覺焦點之指引,形成進入書院之主要動線。 正殿所採用之雙連山牆式屋架,原出於雙進式格局的街屋建築,亦常見於街屋式廟宇建築中,一般這類廟宇的拜殿構架,多為捲棚型式,其上再置桷木疊砌磚、瓦始成屋脊。而興賢書院以其合院建築之基本型式,卻採雙連山牆式的正殿,並在拜殿做有脊桁,皆為較為罕見之設計手法。正殿、拜殿屋面鋪設筒板瓦,而正拜殿牆體受到震後結構損壞以原有磚牆清理拆卸後重新疊砌,牆體內部採用雙層補強鋼筋之工法,以增加牆體的強度。 花廳部分原為過水亭之型式,為連繫正殿與廂房間之過渡空間,一般僅為通道使用,於花廳前方做有一堵過水洞門牆,除提供適度之私密性外,亦增加興賢書院入口正面整體外觀的造型,同時與正殿門架、廂房簷廊之過水門間,形成一道完整分隔內外空間之牆體。花廳屋面鋪設筒板瓦,牆面面砌紅磚。 後廳堂部份面寬2.1公尺、縱深約7.7公尺,為五開間之屋身,相對呼應三段式之屋面,即明間與次間合成高起之懸山式屋面,至稍間聚然產生落差,以揚昇另一段屋面,形成「升庵」屋面的作法。後廳堂屋面為紅板瓦燕尾形式,牆面面砌紅磚、牆基卵石組砌,牆體搭配補強配筋 。 廂房面寬則為26.6公尺、進深約7.7公尺,平面共分為三段七開間前後兩段為兩開間,中央正廳為三開間,前後以二柱支撐穿斗式木構架,山牆架則增做脊柱。為呼應平面三段七開間之格局,屋面亦分為三段,作法為中間高兩邊低的懸山式單脊馬背屋面。右廂房屋面為紅板瓦形式,牆面面砌紅磚、牆基卵石組砌,牆體補強配筋。左廂房屋面則為水泥瓦鋪設,因震後壁體結構良好則為原有牆面整修而成。 另外,在左廂房前側與圍牆入口處右側尚遺存有「敬聖亭」一座,亦即惜字亭,是昔日讀書人崇文敬字的具體表現。敬聖亭立面則是仿重簷歇山式造型,側面及背面做有出風口,現為磚封砌。下簷屋面四邊做有出簷,上簷屋面做成單脊燕尾式,脊上座有彌勒尊佛,前後四垂脊延伸出戲槍戧脊,脊端反曲止於卷雲收頭,呈現樸實之整體造型。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1. 整體維護狀況良好,惟左廂房木門框有白蟻啃食痕跡,建議管理單位定期留意、檢測。 2. 請管理單位定期檢視電線管理及明火之使用,並確實檢視無使用之設施電源是否關閉,以及焚香是否熄滅。
使用情形
興賢書院於每日開放民眾參觀,並配合志工導覽解說,展陳所保存文物,讓民眾進一步瞭解興賢書院的歷史文物的價值與意義,進而了解古代私塾以及先人為學子就學苦心,達到教育宣導之目的。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寺OOOOO
建築所有人
寺OOOOO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彰化縣彰化市卦山路3號
主管機關單位
彰化縣文化局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7292201
主管機關名稱
彰化縣政府
所屬主管機關
彰化縣政府
室內特徵
興賢書院正殿構架屬於雙連山牆式屋架,做成雙脊雙山牆的抬樑式木構架,前後各自擁有完整的木構架系統,而兩架間以通枋相連,並有連貫之磚牆體,將正殿與拜殿的山牆架組合,成為完整的屋架結構系統。正殿棟架為三通五瓜的棟架,木柱與通樑的交接處鰲魚的木雕,取「獨佔鰲頭」的意涵。此外,正、拜殿皆由八支正副點金柱與一對半圓附壁柱組成。拜殿正點金柱則有兩通三瓜的看架、通下方有水草雕花之雀替,牆身部分則為厚55cm承重磚牆,牆體中未嵌有構架,屬典型的封火山牆式作法。 花廳屋架僅以單山牆架承屋上九桁,桁的另端插入正殿山牆壁體中。山牆架以前後兩柱支撐,架上柱枋形式混亂,無特定形式。花廳牆身皆為1公尺高之清水磚牆,並於磚牆上方立窗或立柱枋木架,山牆牆身則以山牆木架為骨,由磚牆與模板混合構築成牆身。 後廳堂面寬2.1公尺、縱深約7.7公尺,為五開間之狹長平面,每一開間跨距3~5公尺。前後共十三桁,每一桁間距60~70公分。明間與次間為抬樑式木構架,牆身為燕尾磚牆與編竹夾泥牆混合構築,牆身砌高1公尺後於上方架枋立柱,柱枋間則施編竹夾泥牆,此法多見於懸山式農家建築。稍間牆面為1B清水磚承重將構造,牆上緣直接承桁。盡間小室與稍間同為1B清水磚承重牆,但其規模較前者小。屋架為對稱型式,以脊桁為中心,前後各由二柱組成明間與次間之四組抬樑式木構架。在縱向十三桁中,前後第七桁皆為挑簷桁,下接出簷關刀栱傳遞屋面荷重至簷柱上。 廂房之穿斗式隔間架係以大通直接穿入前後二柱,枋上置短木柱以承桁,短柱間再穿數層以穩定整體構架。穿斗的作法在山牆架中,是以五支方形立柱直接承桁立於臺基上,立柱間砌1公尺高之清水磚牆,柱材間則施編竹夾泥牆壁填補。在牆身底部砌築磚牆之作法,除了有穩定牆身結構作用外,在多雨潮濕的物理環境之下,亦有助於防潮防蟻保護壁體。廂房屋架為書院門唯一使用穿斗式作法之建築,此法盛行於八卦山麓以迄嘉南平原一帶街屋式的建築。廂房以挑空之穿斗式木構架,在大跨度的空間中減少立柱數量,避免造成空間的隔斷,以滿足空間的完整性。 由於經歷震後建築倒塌,木構架的聯柱聯字字句、彩繪佚失不可考,故重新調整門聯柱聯,並由歷屆美術家接力展或磺溪獎得主等名家書寫,拜殿明間書有「文到仙台歷奎垣而完北極、昌啟蓬島開甲第以冠東瀛」;右次間門扇書有「文運亨通、昌期際會」;左次間門扇書有「興詩立體、賢開聖域」等作。書院彩繪則由陳穎派匠師群所繪,採取舊作邊堵臨摹以保留硬團畫風,並酌以依主筆匠師的畫派風格稍作調整。繪有孔子問禮、前程萬里、山亭論古、曹植賦詩等呼應書院主題。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彰化縣
員林市
員林段
46
緯度
23.9581851239755
經度
120.574616536824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影音多媒體圖片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興賢書院01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興賢書院02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興賢書院03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興賢書院04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興賢書院05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指定(登錄)理由
1.據載應草創於嘉慶12年(西元1807年),道光3年(西元1823年)恩貢生曾拔萃等捐建而始具規模,足見其歷史悠久。 2.興賢書院又稱員林文昌祠,為員林地區最早的教育設施,其前身為文昌祠內的興賢社社學,為士子會文結社之所。本書院與和美道東書院及鹿港文開書院為彰化縣境內現存的三大書院,其中又以本書院創建年代最早,見證員林地區早年文風鼎盛之況。 3.書院之正式設立,源於道光年間,廣東惠州饒平縣名儒邱海,渡臺於員林文昌祠設私塾,起名「興賢書院」,教授燕武三堡(武東堡、武西堡、燕霧下堡,今員林鎮、永靖鄉、大村鄉、社頭鄉、埔心鄉)子弟,開啟員林文風。 4.本書院之建築形式甚是特別,為雙連山牆大木結構,使室內空間向後延展為二十二架,極為壯觀與特別,彩繪亦頗有其可觀處。 5.興賢書院為臺閩地區十二處書院古蹟之一。 6.其規模大小為三開間兩護龍帶拜亭的三合院建築。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