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鹿港文武廟

鹿港文武廟
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鹿港的武廟、文昌祠、文開書院,三座建築物一字排開相鄰,相當特別。在鹿港街鎮的發展中,文祠位於鹿港的南方,遠離商業街道,符合文教區與書院的安靜需求。 文武廟: 鹿港文祠即為文昌祠,與文開書院相鄰。嘉慶16年(西元1811年)鹿港海防同知薛志亮出俸祿倡建文祠、武廟,由士紳陳士陶負責文昌祠的興建,蘇雲從負責武廟的興建。 文昌祠主祀文昌帝君,武廟主祀關聖帝君。嘉慶23年(西元1818年)廟宇因受風雨侵蝕,殿堂傾毀,由士紳發起重修,歷時一年餘,於嘉慶24年(西元1819年)完成修護。鹿港的文人曾於文昌祠內成立「拔社」,是鹿港早期的義學與詩社,文昌祠亦成為文人聚會的場所。 同治8年(西元1869年)鹿港同知孫壽銘發起重修文昌祠,並聘請進士蔡德芳掌教文開書院。光緒2年(西元1876年)文昌祠正殿因年久失修而傾頹,由董事施家珍等人募款重修,並增建二廂廊,此次重修,歷時二年餘,至光緒4年(西元1878年)完成修復。 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由蔡德宣發起重修文昌祠,大和行辜顯榮捐資,秀才鄭鴻猷監督工程。此次重修工程至大正5年(西元1916年)完成。 戰後,文祠、武廟成為駐軍軍營,民國64年(西元1975年)文祠遭回祿之災,建築物受損,民國74年(西元1985年)由政府依原貌重修。民國88年(西元1999年)九二一地震,文開書院與文祠武廟再度受損,民國91年(西元2002年)再度重修,至民國94年(西元2005年)8月完成修復。 文開書院: 道光4年(西元1824年)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倡議興建書院,泉廈八郊商紳捐資響應,至道光7年(西元1827年)完成書院的建築。名為「文開書院」,係為紀念明末儒者沈光文,沈光文,字「文開」,於荷治時期至臺灣從事教育工作,被譽為「開臺文化之父」。 鹿港文開書院共孕育多位舉人、進士,開啟鹿港文風的輝煌時期。日治時期,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率駐紮書院。昭和18年(西元1943年)日人將文開書院改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館」。龍邊廂廊內有二塊的碑記,分別為臺灣總督長谷川所書「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鹿港軍情御視察之所」碑及臺中州知事森田俊界所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視察鹿港遺跡紀念」碑。 民國64年(西元1975年)12月9日書院遭到回祿之災,正殿及後殿受損,並波及文昌祠,使書院一度荒廢。民國74年(西元1985年)經指定為第三級古蹟,後經修復後恢復文開書院的建築風貌,民國86年(西元1997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訂後編列為縣定古蹟。民國88年(西元1999年)九二一地震,文開書院再度受損,歷經數年的重修,於民國94年(西元2005年)完成修復。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與民國109年(西元2020年)皆有修復工程紀錄。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鹿港文武廟 / 授權人:國家文化資產網 /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BOCH_CountryCulture_11&id=19851127000022。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產網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彰化縣
鹿港鎮
街尾里青雲路2號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74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1985-11-27 11:43:45.0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種類
種類代碼
A2


種類名稱
寺廟


現狀
民國74年(西元1985年)編列為古蹟,於民國97年(西元2008年)完成修復至今供民眾參拜,現辦理彰化縣縣定古蹟鹿港文武廟修復工程案。
外觀特徵
鹿港文武廟為三合一式的傳統文教祭祀空間,文武廟與文開書院座西南朝東北,三座廟宇一字排開,以文開書院居左、文祠居中、武廟居右等三個體組成的一大建築群,故統稱為「文武廟」或俗稱「文祠」。其規模為中部之冠,三廟並立下可達百公尺。 文開書院為三進兩院的格局,面寬為三開間,空間單元由外而內為三川殿、講堂、後堂及開放性的前後院與左右廂房。書院因三川殿獨立突出立面,使書院的右側廂房在立面上較像是文祠的左廂。後堂簷廊左右各有一花瓶門,可連通廂房乃至外部。三川殿屋頂為歇山式三川脊樣式,無剪黏裝飾,講堂以三開間作歇山屋頂。後堂屋頂形式為單脊歇山式,無剪黏裝飾。講堂及背側之屋頂形式皆為歇山式,左右廂房為平脊之硬山屋頂。 文開書院建材多以紅磚、花崗岩和木料為主,構築形式以磚砌築承重牆,皆為實心磚牆。外牆上半部以紅磚疊砌為斗子砌,下部則為石材砌築而成,石材用於外牆堵、柱身、柱礎等部分。民國64年(西元1975年)文開書院遭到回祿之災,正殿及後堂燒毀,目前三川殿的木架構仍保存原有的棟架。三川殿的木構件保存道光年間的建築風格,石柱楹聯上有鄧傳安所書「賓日有祥興雲有兆,希賢得地入道得門」墨跡。正殿前方為祭祀的空間,後方是老師授課的講堂。 文祠位於三棟建築的中間,為二進帶一廂的格局,在右側設有廂房,左側臨書院廂房之側牆,為不對稱的配置格局,由外而內分別為三川殿、正殿,文祠中軸線上有依原貌重建的泮池。文祠與武廟之間,有一口井水,稱為「虎井」,其水質甘美,故有「蓬萊第一泉」之稱。 文祠三川殿屋頂屋脊分為三段,中段略長,兩側脊飾以龍形裝飾,垂脊之尾端置上揚起水龍裝飾等,為三川脊作法。正殿屋頂為硬山單脊形式,中脊以上以寶塔作裝飾,兩側置龍型裝飾,形成雙龍護塔的形式。廂房與書院的廂房形式相仿,以瓦質筒板瓦鋪設屋瓦,與地坪、牆身顏色作整體的搭配。 文祠建材多以紅磚、花崗岩和木料為主,構築形式則採築砌為主要方式。用於牆體的紅磚為實心磚牆,石材用於外牆下部、柱身、柱礎等部分。外牆上半部為斗子砌紅磚,下半部則為花崗石材共同構築而成。 武廟為二進帶兩廂的格局,空間由外而內為三川殿、中庭、正殿。三川殿面寬三間,三川殿木構架採對稱配置,從中軸線往兩側延伸配置過水廊及廂房,兩廂房與三川殿間以過水廊連結但並不相通,故使廂房成為獨立空間,廂房後增作四柱亭。 武廟三川殿屋頂為硬山三川脊形式,上覆筒板瓦,正脊中央至葫蘆裝飾,垂脊則無任何裝飾。正殿為硬山單脊燕尾式的屋面造型,屋脊中央設置寶塔樣式的裝飾物。廂房屋頂為仰合瓦,採平脊馬背形式。四柱亭屋頂為歇山式三川燕尾脊,正脊與山尖接角處作龍首造型裝飾,戧脊上置水龍泥塑,其造型較三川殿、正殿繁複。配殿為平脊屋面形式,脊堵以花磚作為裝飾。 武廟建築材料多以紅磚、花崗岩和木料為主,構築形式則採築砌為主要方式。用於牆體的紅磚為實心磚牆,石材用於外牆下部、柱身、柱礎等部分,除於廂房下半部臺基使用石材,上部牆身為斗子砌面磚外,三川殿、正殿外牆均為磚牆疊砌。廂房、四柱亭為鋼筋混凝土造。 武廟正殿前有一口古鐘,為昭和5年(西元1930年)由鹿港士紳黃禮永、許梅舫等士紳所敬獻,是武廟的重要文物。武廟旁有一塊「忠魂碑」,係日人供奉為國捐軀的軍人、警察的紀念碑。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1.部分牆體水痕污漬嚴重與壁癌、木構件開裂與地坪潮濕導致風化現象,建議管理單位應定期巡視是否損壞有擴大現象,若有應立即通報主管機關。 2.管理單位應定期清理攀附植生修枝,避免牆面與結構造成損壞。
使用情形
現今廟宇狀態良好,供民眾參觀、參拜。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鹿港鎮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彰化縣彰化市卦山路3號
主管機關單位
彰化縣文化局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7292201
主管機關名稱
彰化縣政府
所屬主管機關
彰化縣政府
室內特徵
文開書院三川殿屋架採對稱配置,為疊斗式屋架,在構架上採用清官式順扒樑系統,在前後七根柱中結合了前拜堂、拜廊及前堂背側的機能。拜廊殿為捲棚形式,形成前堂帶軒的格局。後堂為六柱十三架樑構成,前簷廊採捲棚構架。廂房以瓜柱成桁,構造形式簡單,構件無彩繪及雕刻裝飾,木料則運用於桁、門及構架,以杉木為主要材料。文開書院內牆以白灰粉刷及紅磚砌築為主,地坪鋪面明間多為斜鋪或六角磚鋪為主,次間多為丁鋪,主次空間作法略有不同。 文開書院三川殿旁有一塊道光27年(西元1847年)「公業條款」碑,此碑敘述鄧傳安及陳盛紹二位鹿港同知為文開書院籌建的田租,做為書院的經費來源,兩旁廂房為昔日學生自習讀書的地方。文開書院正殿主朱子,配祀海內外八寓賢,分别是「沈光文、徐孚遠、盧若腾、王忠孝、沈全期、辜朝薦、郭貞一、藍鼎元」等八位對臺灣文化有貢獻的先賢,陪祀於文開書院,後堂則是昔時書院山長(院長)起居的空間。書院空間配置強調與中軸對稱,回字型之左右廂房將正殿環繞其中,並於主軸設置御路,達到強調神聖莊重之特性。 文祠三川殿由四柱十一架樑構成,為疊斗式構架。正殿由五柱十五架樑構成,為疊斗式構架,以瓜筒承接兩層疊斗,於四架桁下的牌樓看架以一斗三升承桁;四點金柱看架為七架樑的疊斗式構架,採對稱配置,大通上置直徑60cm的瓜筒承接四層疊斗,為一般少見的作法。廂房屋架部分有抬樑式及穿斗式兩種構築方式,抬樑式屋架以三柱八架樑構成,穿斗式則為四柱八架樑構成。兩種形式皆作出舉拱出簷,文廟三川殿、正殿及廂房等木構件則以杉木為主要材料。 內牆牆體以白灰粉刷及紅磚疊砌為主,三川殿左右兩側牆設置石雕碑文,為重修文武廟之事紀,分別是嘉慶24年(西元1819年)「重修文武兩祠碑記」及光緒8年(西元1869年)「重修文祠碑記」碑文,是文昌祠、武廟的重要文獻。地坪鋪貼皆以紅磚斜鋪,山門次間則丁鋪,其餘空間的地坪以人字鋪、斜鋪及丁鋪為主,鋪面材料為瓦質紅磚。 武廟於民國58年(西元1969年)進行大規模整修,於構造上雖歷經改建,但整體結構型態仍以承重牆及木構架為主。三川殿為面寬三間、進深三間,為七架屋桁,背側屋脊為捲棚。正殿面寬三間,進深十五架,為武廟主要的祭祀空間。廂房內部維持傳統風格,作有木棟架。四柱亭為仿木構造形式為捲棚構架,通樑上立短柱成桁。配殿聯繫正殿與廂房,採硬山擱檁作法。武廟三川殿、正殿及廂房等木構件則以杉木為主要材料。 內牆牆身則為白灰粉刷,地坪部分以斜鋪及丁鋪兩種方式,三川殿、左右過水廊採六角磚鋪設,正殿、中庭及四柱亭則以方形斜鋪為主,其餘空間則採瓦質尺磚作丁鋪。 武廟的三川殿並無門神彩繪,符合官祀廟宇的風格。武廟主祀關聖帝君,配祀關平、周倉,同祀倉頡先師。由於文昌祠並無管理委員會,所以文昌帝君神像暫置於武廟內供奉。目前正殿內有嘉慶16年(西元1811年)「藻耀海天」與咸豐4年(西元1854年)的「峻極于天」匾,是武廟的重要文物。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彰化縣
鹿港鎮
鹿興段
0342-0000
2
彰化縣
鹿港鎮
鹿興段
0343-0000
3
彰化縣
鹿港鎮
鹿興段
0347-0000
4
彰化縣
鹿港鎮
鹿興段
0356-0000
5
彰化縣
鹿港鎮
鹿興段
0358-0000
6
彰化縣
鹿港鎮
鹿興段
0390-0000
緯度
24.0486800211512
經度
120.439096637733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影音多媒體圖片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鹿港文武廟01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鹿港文武廟02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鹿港文武廟03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鹿港文武廟04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鹿港文武廟05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指定(登錄)理由
鹿港文武廟為三合一式的傳統文教祭祀空間,是以文開書院居左、文祠居中、武廟居右等三個體組成的一大建築群,見證歷史傳承,具有保存價值。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