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指定/登錄
74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1985-11-27 11:43:45.0
現狀民國74年(西元1985年)編列為古蹟,於民國97年(西元2008年)完成修復至今供民眾參拜,現辦理彰化縣縣定古蹟鹿港文武廟修復工程案。
外觀特徵鹿港文武廟為三合一式的傳統文教祭祀空間,文武廟與文開書院座西南朝東北,三座廟宇一字排開,以文開書院居左、文祠居中、武廟居右等三個體組成的一大建築群,故統稱為「文武廟」或俗稱「文祠」。其規模為中部之冠,三廟並立下可達百公尺。
文開書院為三進兩院的格局,面寬為三開間,空間單元由外而內為三川殿、講堂、後堂及開放性的前後院與左右廂房。書院因三川殿獨立突出立面,使書院的右側廂房在立面上較像是文祠的左廂。後堂簷廊左右各有一花瓶門,可連通廂房乃至外部。三川殿屋頂為歇山式三川脊樣式,無剪黏裝飾,講堂以三開間作歇山屋頂。後堂屋頂形式為單脊歇山式,無剪黏裝飾。講堂及背側之屋頂形式皆為歇山式,左右廂房為平脊之硬山屋頂。
文開書院建材多以紅磚、花崗岩和木料為主,構築形式以磚砌築承重牆,皆為實心磚牆。外牆上半部以紅磚疊砌為斗子砌,下部則為石材砌築而成,石材用於外牆堵、柱身、柱礎等部分。民國64年(西元1975年)文開書院遭到回祿之災,正殿及後堂燒毀,目前三川殿的木架構仍保存原有的棟架。三川殿的木構件保存道光年間的建築風格,石柱楹聯上有鄧傳安所書「賓日有祥興雲有兆,希賢得地入道得門」墨跡。正殿前方為祭祀的空間,後方是老師授課的講堂。
文祠位於三棟建築的中間,為二進帶一廂的格局,在右側設有廂房,左側臨書院廂房之側牆,為不對稱的配置格局,由外而內分別為三川殿、正殿,文祠中軸線上有依原貌重建的泮池。文祠與武廟之間,有一口井水,稱為「虎井」,其水質甘美,故有「蓬萊第一泉」之稱。
文祠三川殿屋頂屋脊分為三段,中段略長,兩側脊飾以龍形裝飾,垂脊之尾端置上揚起水龍裝飾等,為三川脊作法。正殿屋頂為硬山單脊形式,中脊以上以寶塔作裝飾,兩側置龍型裝飾,形成雙龍護塔的形式。廂房與書院的廂房形式相仿,以瓦質筒板瓦鋪設屋瓦,與地坪、牆身顏色作整體的搭配。
文祠建材多以紅磚、花崗岩和木料為主,構築形式則採築砌為主要方式。用於牆體的紅磚為實心磚牆,石材用於外牆下部、柱身、柱礎等部分。外牆上半部為斗子砌紅磚,下半部則為花崗石材共同構築而成。
武廟為二進帶兩廂的格局,空間由外而內為三川殿、中庭、正殿。三川殿面寬三間,三川殿木構架採對稱配置,從中軸線往兩側延伸配置過水廊及廂房,兩廂房與三川殿間以過水廊連結但並不相通,故使廂房成為獨立空間,廂房後增作四柱亭。
武廟三川殿屋頂為硬山三川脊形式,上覆筒板瓦,正脊中央至葫蘆裝飾,垂脊則無任何裝飾。正殿為硬山單脊燕尾式的屋面造型,屋脊中央設置寶塔樣式的裝飾物。廂房屋頂為仰合瓦,採平脊馬背形式。四柱亭屋頂為歇山式三川燕尾脊,正脊與山尖接角處作龍首造型裝飾,戧脊上置水龍泥塑,其造型較三川殿、正殿繁複。配殿為平脊屋面形式,脊堵以花磚作為裝飾。
武廟建築材料多以紅磚、花崗岩和木料為主,構築形式則採築砌為主要方式。用於牆體的紅磚為實心磚牆,石材用於外牆下部、柱身、柱礎等部分,除於廂房下半部臺基使用石材,上部牆身為斗子砌面磚外,三川殿、正殿外牆均為磚牆疊砌。廂房、四柱亭為鋼筋混凝土造。
武廟正殿前有一口古鐘,為昭和5年(西元1930年)由鹿港士紳黃禮永、許梅舫等士紳所敬獻,是武廟的重要文物。武廟旁有一塊「忠魂碑」,係日人供奉為國捐軀的軍人、警察的紀念碑。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1.部分牆體水痕污漬嚴重與壁癌、木構件開裂與地坪潮濕導致風化現象,建議管理單位應定期巡視是否損壞有擴大現象,若有應立即通報主管機關。
2.管理單位應定期清理攀附植生修枝,避免牆面與結構造成損壞。
室內特徵文開書院三川殿屋架採對稱配置,為疊斗式屋架,在構架上採用清官式順扒樑系統,在前後七根柱中結合了前拜堂、拜廊及前堂背側的機能。拜廊殿為捲棚形式,形成前堂帶軒的格局。後堂為六柱十三架樑構成,前簷廊採捲棚構架。廂房以瓜柱成桁,構造形式簡單,構件無彩繪及雕刻裝飾,木料則運用於桁、門及構架,以杉木為主要材料。文開書院內牆以白灰粉刷及紅磚砌築為主,地坪鋪面明間多為斜鋪或六角磚鋪為主,次間多為丁鋪,主次空間作法略有不同。
文開書院三川殿旁有一塊道光27年(西元1847年)「公業條款」碑,此碑敘述鄧傳安及陳盛紹二位鹿港同知為文開書院籌建的田租,做為書院的經費來源,兩旁廂房為昔日學生自習讀書的地方。文開書院正殿主朱子,配祀海內外八寓賢,分别是「沈光文、徐孚遠、盧若腾、王忠孝、沈全期、辜朝薦、郭貞一、藍鼎元」等八位對臺灣文化有貢獻的先賢,陪祀於文開書院,後堂則是昔時書院山長(院長)起居的空間。書院空間配置強調與中軸對稱,回字型之左右廂房將正殿環繞其中,並於主軸設置御路,達到強調神聖莊重之特性。
文祠三川殿由四柱十一架樑構成,為疊斗式構架。正殿由五柱十五架樑構成,為疊斗式構架,以瓜筒承接兩層疊斗,於四架桁下的牌樓看架以一斗三升承桁;四點金柱看架為七架樑的疊斗式構架,採對稱配置,大通上置直徑60cm的瓜筒承接四層疊斗,為一般少見的作法。廂房屋架部分有抬樑式及穿斗式兩種構築方式,抬樑式屋架以三柱八架樑構成,穿斗式則為四柱八架樑構成。兩種形式皆作出舉拱出簷,文廟三川殿、正殿及廂房等木構件則以杉木為主要材料。
內牆牆體以白灰粉刷及紅磚疊砌為主,三川殿左右兩側牆設置石雕碑文,為重修文武廟之事紀,分別是嘉慶24年(西元1819年)「重修文武兩祠碑記」及光緒8年(西元1869年)「重修文祠碑記」碑文,是文昌祠、武廟的重要文獻。地坪鋪貼皆以紅磚斜鋪,山門次間則丁鋪,其餘空間的地坪以人字鋪、斜鋪及丁鋪為主,鋪面材料為瓦質紅磚。
武廟於民國58年(西元1969年)進行大規模整修,於構造上雖歷經改建,但整體結構型態仍以承重牆及木構架為主。三川殿為面寬三間、進深三間,為七架屋桁,背側屋脊為捲棚。正殿面寬三間,進深十五架,為武廟主要的祭祀空間。廂房內部維持傳統風格,作有木棟架。四柱亭為仿木構造形式為捲棚構架,通樑上立短柱成桁。配殿聯繫正殿與廂房,採硬山擱檁作法。武廟三川殿、正殿及廂房等木構件則以杉木為主要材料。
內牆牆身則為白灰粉刷,地坪部分以斜鋪及丁鋪兩種方式,三川殿、左右過水廊採六角磚鋪設,正殿、中庭及四柱亭則以方形斜鋪為主,其餘空間則採瓦質尺磚作丁鋪。
武廟的三川殿並無門神彩繪,符合官祀廟宇的風格。武廟主祀關聖帝君,配祀關平、周倉,同祀倉頡先師。由於文昌祠並無管理委員會,所以文昌帝君神像暫置於武廟內供奉。目前正殿內有嘉慶16年(西元1811年)「藻耀海天」與咸豐4年(西元1854年)的「峻極于天」匾,是武廟的重要文物。
評定基準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影音多媒體圖片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鹿港文武廟01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鹿港文武廟02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鹿港文武廟03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鹿港文武廟04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趙守彥
多媒體名稱
鹿港文武廟05
拍攝時間
約於2011年
指定(登錄)理由鹿港文武廟為三合一式的傳統文教祭祀空間,是以文開書院居左、文祠居中、武廟居右等三個體組成的一大建築群,見證歷史傳承,具有保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