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指定/登錄
內政部臺民內字第202452號
1983-12-28 14:03:05.0
外觀特徵天后宮係由山川殿、正殿與清風閣所組成,其間並以天井分隔,以護龍、廊道做為聯繫,廟勢隨著地形逐進爬昇。在建築外觀上白灰的(石老)(石古)石牆,其綿延猶如山岳的稜線,搭配屋頂的起翹,豐富了天后宮的天際線;而內部羅列的石柱,搭配細緻的石雕、鑿花與彩繪,更是眾人注目的焦點。民國68年(1979)天后宮的歷史價值再度受到重視,並在民國72年(1983)被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一級古蹟,由政府主導,依循「殘跡保存」的原則展開修建,媽祖宮才得以恢復舊貌,延續其香火保存迄今。
使用情形現為宮廟使用,是民眾信仰中心,平日亦為觀光客必遊的主要觀光據點。
室內特徵《澎湖天后宮豐盛的文物》
◎17世紀的見證:
全台灣第一碑-「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
此碑材質為花崗岩,縱高194公分,橫寬29公分。大正12年(1923)天后宮重修後豎於清風閣外左側牆上,目前移入清風閣左室內。此碑曾經於民國92年初遠赴台北故宮博物院參加「福爾摩沙:17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特展,之後再由台南「王城再現」借展,這是此碑第一次離開澎湖。
◎ 18-19世紀的見證:
1. 海壇監生劉元成喜助天后宮香油碑記
本碑材質為玄武岩,嵌於第二進西前簷牆近中之處。道光25年(1845)天后宮住持僧人信昭所立,碑文主要是徵信作用,記福建海壇島壇越主(施主)劉元成監生買下萬軍井旁一座瓦店2間,捐給天后宮廟方以為香油錢。
2 開澎進士蔡廷蘭「功庇斯文」匾
本匾為黑底金字陰文,係開澎進士蔡廷蘭於道光24年(1844)進京參加會試(當時44歲),賜進士出身。26年(1846)回鄉祭祖,並在雙頭掛舊宅旁建「進士第」,適逢天后宮於道光25年(1845)重修完成,為感謝媽祖庇佑學子,獻上此匾。該匾於大正12年(1923)原掛於清風閣二樓,今已移至正殿左側通道上,懸掛於第二進前落東次間。
◎ 20-21世紀的見證:
1. 藝術水準高超的擂金畫
擂金畫或稱「泥金」或「掃金」,是彩繪藝術中的一個創作。它不用色彩描繪是在黑色或咖啡色為地的畫面上,全然以深淺不同的金色來處理。安金箔或以乾毛筆沾金粉在未乾的底漆上,將題材影像的明暗層次做適切的表現,技巧難度較高,視覺效果則更增華麗高貴。這種擂金畫在全臺灣並不多見,在澎湖唯獨天后宮擁有多幅藝高境遠的佳作,成為天后宮彩繪裝飾的重要成就之一。
天后宮的擂金畫施作於正殿的後落,從左右架棟到神龕,有多幅精彩的作品。從大楣的三幅畫作,到神龕左右裙堵四幅小品,構成一個獨立的裝飾領域。大楣的中堵畫的是「富貴長春圖」,兩側以女性的故事畫作來配合主祀神祇(媽祖)的性別。屏門的下堵也有四幅精彩的擂金畫,分別以孟浩然、王羲之、杜甫和蘇軾等四個文人的故事為題材。匠師似乎是刻意的要用層次分明的擂金畫作,來加強主神龕的神聖主體性格。正殿的四幅小品擂金畫由於位置易被遮掩,在重修後加裝玻璃保護,因此廟方近年製作精美燈箱,俾便信眾訪客欣賞。
2. 街庄各大字50圓以上自由寄進芳名碑記
此碑立於大正13年(1924),材質為玄武岩,縱高142公分,橫寬74公分,碑額有題,嵌於第二進左山牆居中之位置。本碑鐫有天后宮改築時捐募金額五十圓以上之澎湖廳所轄一街(馬公)四庄(湖西、白沙、西嶼、望安),下屬大字單位(即今之各村里),除太武、橫礁、港子尾、大倉等因所捐金額五十元以下,列名於另一木質之「芳名錄」,全澎街庄所屬大字單位共有七十個列名本碑,由此更足證天后宮具闔澎宮廟之地位。
此碑鑲嵌在正殿東側牆上,碑上大字單位排序系依捐募金額之多寡,由上而下,由左而右列出,惟望安花宅村(今望安中社)捐五百円(圓),所刻的字句與其他村莊不一樣,實另有其原由的。本來花宅原已募得一筆金額擬捐給天后宮,然因主事者疏忽而未及繳納。直至昭和19年(1944)有一任職高雄國聲報記者的花宅人顏阿參,入天后宮參拜時目睹該石碑竟無花宅捐款金額,返鄉了解真相後便主動出面積極募款,向同庄17人募得日幣295円,顏氏亦獨籌205円,共湊足500円,於該年5月18日交付澎湖天后宮,這也讓這一段幾乎被湮沒的史實重現。
3.《開台澎湖天后宮志》完成
近年澎湖天后宮善信與執事人等有感於史料文物的遺佚,認為應該編纂宮志,特於民國92年初聘請「澎湖采風文化學會」擔任此一重任,歷時三年完成《開台澎湖天后宮志》創作,內容詳瞻豐富。宮志也搜尋這400年的許多相關文獻,總共條列出大事記達267條,相關文字多達20萬字,照片615張。民國97年該宮志送往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獎勵出版文獻書刊暨推廣文獻研究」審查小組,經評定為「文獻書刊類」(未使用政府預算)第一名,獲頒獎狀、獎金,為編纂者帶來莫大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