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台灣早期包種茶,茶葉以紙包裝成長方形的四方包,外層印有茶名或商號,有些則有圖片,外在包覆塑膠紙。
臺灣早期的包種茶。何謂「包種茶」,目前學術上並沒有明確的定義。根據現有文獻記載,包種茶約起源於150年前,由福建安溪的茶商王義程模仿武夷岩茶的製法製成,再以兩層毛邊紙包裹置入四兩茶葉包呈長方形的四方包,最外層再印上茶名及商號。由此得知,「包」為四方巾包覆茶葉,「種」為其它名種或青心烏龍(種仔)所製成的茶,推論「包種」可能是個動作,任何用此種包裝方式的茶都可稱為包種茶。另一說法是,以前武夷地區除名欉外的其他品種稱為「色種」,後來到臺灣可能因為筆誤成為包種茶。
1873年茶葉滯銷,茶商為生存將滯銷烏龍茶運往福建薰花加工,再以四方巾包覆,稱之為「包花茶」,後經由王水錦氏及魏靜時氏改良製程後,演變為不需薰花而帶有自然花香的「無薰花包種茶」。而魏靜時的製程為自行改良,發酵程度較輕,成為現今包種茶的母法,後逐漸演變為條形的部分發酵茶之稱呼,如新北市石碇區、坪林區產製的文山包種茶最具代表。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