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描述一對兄妹默拉能和露葵,平時兩人只能上山採摘野果,或撿拾地瓜或芋頭維生。但是最近越來越難找到食物,兄妹兩人只能沿著村邊走。有次黃昏,默拉能到工寮翻攪灰燼,翻到一顆顆烤黑的蝸牛,默拉能便帶回家要和妹妹一起吃,但因為從來沒有人吃過蝸牛,兩人為了維生還是吃了,沒想到滋味不錯,而且這個還開啟了部落吃蝸牛的文化。在三十年前牡丹鄉流傳著「石門(排灣族蝸牛之意)」,因為當時石門蝸牛特別多,村內很多人以撿拾蝸牛維生。雖然因為水稻種植改善了村民生活,但隨著牡丹水庫的建立,淹沒了原本石門南排灣部落原本賴以為生的農事、獵場、漁業。30年後石門國小再次以蝸牛為形象符號,提醒自己對於母體文化的認同,及永遠保持向前進的行動模式。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