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提出十大建設計畫,1974年國父紀念館規劃藝術與國策結合活動,辦理「十項重要工程水墨畫及書法特展」,邀請書畫名家廿人,以抽籤方式分配,以十項建設為主題,各撰書法或水墨一幅,作品完成後由國父紀念館收藏。本件〈北部核能發電廠〉水墨畫為陳丹誠所作。 陳丹誠(1919-2009),原名衷,號霜餘,別號餘叟、天曉樓主、勞山逸人,山東即墨人,幼讀詩書,長習書畫,私淑任柏年、吳昌碩、齊白石,作品風格豪邁勁健,具有金石派韻味。1949年渡臺後,於1958年應于右任、賈景德之邀,加入專研詩書畫之「韜社」;1960年,與馬紹文、王展如、林玉山、鄭月波、胡克敏、傅狷夫、季康共組「八朋畫會」,歷任中華學術院研士、中國文化學院美術系主任、國立藝專美術科主任。 此幅〈北部核能發電廠〉,以大筆寫意揮灑出蒼松翠嶺,群山環抱中採現代建築透視圖形式,以勁健之線條用白描技法勾勒出核能電廠之建物與穿梭錯落的電線電塔,視點延伸至遠景海天相連之一片蔚藍,構圖宏偉開闊,筆墨虛實相生,並具有中西兼容的視覺美感。 陳丹誠原名「衷」,後改名「丹誠」,實寓有「丹心赤誠」深意,以體現其「藝術報國」之志,所以陳丹誠一生對推動中華藝術文化之復興活動皆熱心參與。1975年10月,陳丹誠在當時國立藝專校刊《藝術學報》第18期發表的〈國畫的演變與國立藝專美術科應負的時代使命〉一文中即寫道:「…渠不知藝術雖然沒有國界,但藝術家不能沒有國族,故第一流的藝術家必是既忠於藝術,又忠於其祖國的,無不堅強的保持基本本國的固有藝術傳統。…」 此幅〈北部核能發電廠〉為應國父紀念館藝術與國策結合活動之邀所繪,創作上之匠心獨運,即可印證陳丹誠畢生抱持「藝術報國」的精誠。 出處:熊宜敬,國立國父紀念館藏品描述資料,2019。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