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克敏(1909-1991),江蘇武進人,齋名「漾碧軒」。1922年進入蘇州工業專門學校附屬中學就讀,因愛好繪畫,以圖畫一科成績冠於全校,而促成其專研藝術之起始。1926年,即考入上海美專,主修國畫、選修西畫,得名師黃賓虹、諸聞韻、諸樂三、潘天壽、賀天健、謝公展等人指導,畫藝精進;對日抗戰期間,胡克敏為激勵民心士氣曾繪空軍戰畫三千幅,展現青年報國的赤誠。 渡臺之後,胡克敏致力於美術教育,在各大專院校美術科系執教,並兼任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委員、中華民國畫學會駐會常務理事、中華學術院研士、多所藝術研究所研究委員及歷屆全國美評審委員等職。胡克敏深研畫理、融貫古今、兼容中外,風格高雅,山水、人物、花卉、果蔬及飛禽走獸皆擅,曾為國立歷史博物館敦煌石室摹製壁畫一百零七幅。1960年與畫友馬紹文、王展如、林玉山、鄭月波、傅狷夫、季康、陳丹誠合組「八朋畫會」,1967年榮獲教育部頒發藝術教育貢獻獎及中華民國畫學會國畫金爵獎。 此幅「圓光」形式的〈菊〉,胡克敏除以淡墨勾勒菊瓣,菊葉、枝幹及「老來紅」皆以沒骨之法為之,敷色潤澤飽滿、古艷典雅,構圖則賓主相倚,層次井然,畫面雖簡而態度謹嚴。 此幅融合惲南田與吳昌碩二家精神之作,姚夢谷於1976年發表的「精進不懈的畫家胡克敏先生」宏文中的一段話可為註解:「…由於在上海美專受吳缶翁畫風影響,特重寫意,往往筆墨縱恣,略其形貌,乃以南田寫生之法,濟其缺失,使形意兼賅,不復流於疏放。但是,吳氏的畫中不僅有書意,而且有金石味,他為了探索其本源,於是臨石鼓,工篆刻,欲求南田的婉約清新,與缶翁蒼渾古樸,在筆墨上兩相融合。…」 出處:熊宜敬,國立國父紀念館藏品描述資料,2019。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