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的打鐵店鋪,究竟是何時出現「現代化打鐵機具」的呢?各頭家耆老的印象都非常模糊,一般是認為上世紀六零或七零年代時普及的。電力驅動的動力設施名為「電動捶打機」,大量減低了過往鐵匠揮動大錘的慣性疲勞;而電動捶打機又為坊間俗稱「撞台」。
自從有了「撞台」後,鐵匠打鐵的第一步驟不再是「提起大錘」、而是跨到動力機台上方,將潤滑油塗抹於「撞台」主要運作的動力輪盤溝槽,確保輪盤擁有足夠的轉動潤性能暢通運作;與一般民眾慣將腳踏車齒輪盤作潤滑促使騎行順暢,是一樣的道理。
據鐵舖金利興頭家彭田的說法,若是正常營業,對於撞台的「上油」頻率約是一天二次,分別為上午八時開業與下午一時午休後再營業的二次時機;其他鐵舖對於撞台的「上油」慣性則各有不同,但潤滑油的塗抹部位並無差異,皆是「撞台」主要運作的動力輪盤溝槽。(346)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