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太陽的殞落

太陽的殞落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劉國松(1932-),生於安徽蚌埠。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台。1956年於師大美術系畢業,在廖繼春老師的鼓勵下成立「五月畫會」,掀起水墨畫的現代化運動,被譽為「現代水墨之父」。1970年代,劉國松應聘至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任教,擔任系主任。1983年個展首次於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轟動一時。後陸續於美、德、義、瑞士等多國展出,現有八十餘個國家美術館藏有其作品。2010年,《日月浮沉》一作受大英博物館收藏。2016年當選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 劉國松早年提出「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等主張,質疑筆墨的必要性,並發明「抽筋剝皮皴」進行水墨實驗。此種特殊表現技法,受到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尤其是超現實主義及抽象表現主義、半自動性技巧的啟發。然而,他也強調其實許多奇異的創作手法,早出現於中國畫論之中,如王默的「潑墨」、郭熙的「影壁」與「屋漏痕」等。此外,劉國松講求自然意韻,特別崇尚六法中的氣韻生動。 此作中,劉國松以色、墨與肌理的變化,呈現圓月下之奇幻造境。畫面左側山石以不規則的色塊,搭配重墨、石綠、灰調墨等豐富的肌理變化,右側以重墨安置山石前景,中景是延伸向遠方的曲流與上方留白的圓月,背景則以淡色染拓處理。其手法雖新奇,仍能傳達水墨畫悠遠飄渺之意境。(503字)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太陽的殞落 / 授權人:文化部典藏網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MOCCOLLECTIONS&id=18000003177。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
建檔單位文化部典藏網
作者
作者: 劉國松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