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舊主普壇

舊主普壇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PDM

  「舊主普壇」,為雞籠中元祭主普壇歷程中,於1929年(昭和4年)完成的永久性固定建築,壇址座落在今仁愛區忠四路上(昔日高砂公園內);稱其為「舊」,是為了與1974年(民國63年)新建的主普壇作區分。壇為八角形,全部鐵筋、鐵骨混凝土築成,外觀為3層,總高51尺,直徑45尺;在日治時期,平時作為音樂堂,中元普度時,則作為主普壇。

 

  主普壇的搭建緣由,乃自漳泉械鬥後,主張以「賽陣頭」替代以往的「打破頭」,由血緣作為基礎的姓氏(氏族)輪值,負責每年雞籠中元祭的普度工作;而主普壇的設計、搭建,在中元祭裡並不屬於競賽項目,卻是能獨自呈現宗親實力的重要表徵。

 

  主普壇,早期皆採用木材臨時搭建,設立在新店街、或者草店尾街,並無固定地點;然而每一年臨時搭建、事後拆除的成本,耗費甚劇。至1926年(大正15年/昭和元年),首度有人主張在高砂公園內,建築固定主普壇。

 

  1928年(昭和3年),由基隆士紳許梓桑、顏國年、潘榮春3人連署,向基隆市役所提出請願書,要求當局將「舊主普壇」列入該年度的建設計畫中。當局贊同,其建築設計,大多參考當時主普11姓的意見,由市役所土木人才繕製圖面,最後經過總督府井手氏技師定稿。

 

  1929年(昭和4年)6月,「舊主普壇」的基礎工事已完成。之後,首次使用此建築物的輪值主普何藍韓姓,將重心置於主普壇的外觀上,除裝飾美麗外,尚在壇上陳列骨董、其它玩物;壇中設置電燈800餘盞,點火後,照耀如晝,壯觀異常。當時每晚到場參觀者,約近萬人。

 

  二戰期間,基隆市區遭地毯式轟炸,而高砂公園內的「舊主普壇」,也受戰火毀損,不復舊觀。1956年(民國45年),「基隆市主普壇修建委員會」成立,聯合籌措經費,重新修建「舊主普壇」,將日治時期的鐵筋、鐵骨混凝土,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觀仍為主壇3層。

 

  每年輪值主普各姓,人們習慣在主壇兩旁,搭建臨時副壇2座,以增外觀壯麗。1966年(民國55年),聯姓會中的柯蔡姓首次輪值主普時,更將主普壇的主壇部分,增建至4層樓高,兩邊副壇,則增至3層樓高,卯足全心,盡力表現。

 

  1963年(民國52年),基隆市民陳情,「舊主普壇」位於交通要道,每年中元祭典期間,形成阻塞,所以市府決定選擇在中正公園頂,另行建築1座新的主普壇,並於1974年(民國63年)完工。當年位於高砂公園內的「舊主普壇」,廢棄不用,至1993年(民國82年)正式拆除,改建為12層的商業大樓,其中第11、12層所有權,歸屬「主普壇管理委員會」。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基隆市仁愛區忠四路21號(廣播電台大樓)
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5.127973
所在地-經度
121.739533
是否開放
相關人物
許梓桑、顏國年、潘榮春、井手氏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安嘉芳、張長臺、王俊昌,2005年12月。《再現風華-基隆市老照片第二輯》,頁:124-125。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蔡英清提供   //   【參考書目】 1. 安嘉芳、張長臺、王俊昌,2005年12月。《再現風華-基隆市老照片第二輯》,頁:125。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丘國宣於2019年2月26日引述編撰 2. 吳蕙芳,2009年7月。〈基隆中元祭裡的主普壇〉,劉漢初,《東華人文學報》第15期,頁:221-262。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丘國宣於2019年2月26日引述編撰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