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拓,本名王紘久,著名小說家、評論家、立法委員,素有「文化立委」的美譽,多年來持續在國會上,推動各項教育文化的工作。出生於1944年(昭和19年)的基隆市八斗子漁村,畢業於師範大學國文系、政大中文研究所,並在政治大學、光武工專擔任過講師。
1970年代(民國60年代),王拓參與了「鄉土文學論戰」。1977年(民國66年)4月,王拓在《仙人掌》雜誌上,發表文學評論〈是 「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同年5月,在《中國論壇》刊物上,發表評論〈二十世紀臺灣文學發展的動向〉。1977年(民國66年)8月,《中央日報》總主筆彭歌,在《聯合報》發表〈不談人性,有何文學?〉一文,公開點名批判王拓、陳映真、尉天聰等人,正式點燃鄉土文學論戰的戰火
王拓與當時的黨外陣營,關係密切,因此走向政治。1979年(民國68年),參加《美麗島》,並創辦《春風》雜誌;同年12月,因高雄「美麗島事件」被捕,並受刑5年。在臺北監獄期間,王拓完成3部兒童故事的初稿,以及2部長篇小說。
其短篇小說創作中,最耳熟能詳的是〈金水嬸〉、〈望君早歸〉。王拓認為,「文學,是與社會一切不公不義的邪惡而鬥爭的最好利器」,並提出「文學必須扎根於廣大的社會現實與人民的生活,反映社會內部的矛盾」的主張,以直接指控的方式,展現強烈的現實訴求,被視為1970年代(民國60年代)的「使命文學」。
出了獄的王拓,在臺灣宣佈「解嚴」後,更加關心臺灣的政治。曾參與工黨創黨,後加入民進黨;王拓自1995年(民國84年)連任4屆立委,於民進黨2008年(民國107年)慘敗後,短暫擔任文建會主委,之後擔任蔡英文第1年黨主席的秘書長。
王拓病逝於2016年(民國105年)8月9日,享壽72歲。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