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伏虎

伏虎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虎者,兇猛威儀,獸中之王,自古即被視為多功能吉祥物。《瑞應圖》「白虎者,仁而不害, 王者不暴虐,恩及行葦則見。」故民間多以虎護佑辟邪。常見虎與龍並列,蔚為一對,號稱龍虎, 且作方位別。例如,民間廟宇,不用左右方位,易混淆不清,慣以「龍邊」、「虎邊」,則不誤也。今見「降福」一作,反而不解,虎為人欺。其實,此作貴在取材立意,開其題旨。尤在虎與人蔚為題材,實有趣又曲折。市井小說,常有山中打虎情結,謂為勇猛人物、或英雄者。事實直至《水滸傳》「武松打虎」橋段,始為民間常作題材,甚而蔚為民間美術。及至宋代盛行禪畫,虎之角色更為一轉,著名的一作,即是今天收藏在京都正法寺五代(10 世紀)傳石恪的其中一幅〈二祖調心圖〉。看看二祖滿滿舒暢之勢,壓伏猛虎打盹假寐之態,令人深覺二祖「真伏虎」之功。然而, 真者?假者?不知。不過,也不知怎麼地,出現了羅漢伏虎版本,也為真實立體佳作,名為伏虎尊者,直至清代時與降龍尊者,並列於十六羅漢中,成為十八羅漢。 今見《降福》一作,一反傳統木雕中常見的以線式為主的技法,而是在一塊臺灣牛樟的四方塊狀木料上,取以量塊式語彙的圓雕技法作成。全作極簡,區以羅漢與虎的主場景與背景的岩石與竹。主場景二者,羅漢與虎取以圓雕手法,二者一高一低,一者舉拳用勁,一者轉身蹲低,正相映對,直顯羅漢降虎之勢,更伏其威懾。相對的背景,則是取以宋以來常見的深具禪意的岩石與竹。岩石為簡潔量塊手法,竹葉則是輕舒流線式刻法,二者一剛一柔,正與主場景一強一弱前呼後應,恰適到位。就中,虎為凶猛之獸,民間避之。然佛家十八羅漢中有伏虎尊者,且虎音似福, 故伏虎隱含「降福」吉祥之意,反為民間喜之。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伏虎 / 授權人:文化部典藏網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MOCCOLLECTIONS&id=17120011060。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
建檔單位文化部典藏網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座標系統
WGS84
向量空間資料
POINT (120.493299 22.778456)@#@POINT (120.62357 24.34526)@#@POINT (120.692913 23.782557)@#@POINT (120.539743 24.245857)@#@POINT (120.689962 24.154344)@#@POINT (120.559337 24.071299)@#@POINT (120.535909 24.073975)@#@POINT (120.542458 24.077836)@#@POINT (120.559334 24.071271)@#@POINT (120.558729 24.075728)@#@POINT (120.43318 24.059355)@#@POINT (120.5425 24.079595)@#@POINT (120.432109 24.058294)@#@POINT (121.51917 25.04246)@#@POINT (121.531117 25.018239)@#@POINT (120.544688 24.075525)@#@POINT (120.69186 23.98078)@#@POINT (120.446371 24.06734)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