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八卷藝文志/藝術/繪畫/膠彩畫的出現,頁199-206。
「膠彩畫」一詞是在台灣新發明之美術用詞;採用色土、胡粉、石青、石綠、赭石、真珠等礦物質顏料,和以膠水,塗在絹布或紙上完成作品便是;其優點就在色彩鮮美亮麗,頗具東方藝術的幽柔而絢爛之特性,因而日人稱為「東洋畫」。 膠彩畫原創於中國唐代,當時宮廷彩繪師,盛行採用雙鉤工筆技法及隨類賦彩畫風,及至北宋時代,畫院的畫工們更崇尚寫實主義,追求真實感覺,因此講究筆調工整,技巧精細。大約在宋代,這種繪畫觀念與技巧,被剛好一批接著一批前往中國修道學佛的日本「遣宋使」學者們,學習而帶回日本去;再經過一段時期的學習與模仿,然後消化,加添了民族性、風俗性,竟成為獨特的日本畫,而「金碧山水」、「工筆花鳥」、「秀麗人物」等,便是日本畫的特徵;從整個風格而言,是「東洋畫」、「東方畫」,從材料而言,是「膠彩畫」。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八藝文志〉,第199-206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