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第四卷經濟志下/商業/清代的商業/新竹行郊/組織結構與經費收支,頁490-492。
新竹對外貿易港口-舊港,位居本市北端,故郊商、行號多集中於北門一帶。而塹郊之會所即設於北門口的長和宮(俗稱外媽祖)。其會員依加入時間之不同,而有所謂「老抽分」(嘉慶年間加入)、「中抽分」(道光年間加入)、「新抽分」(光緒元年加入)等之類(註六五)。「抽分」之貨品種類、及其稅率,不得其詳。惟此種同一行郊中,又依加入時間先後細分派别,為全台各行郊僅見。至於各抽分之郊户家數,據同治年間之「長和宮碑」載:當時老抽郊戶計有金和祥等34户,新抽分郊戶有鄭恒隆等31戶,另有船戶27戶(註六六)。至大正十三年(1924),僅存「中抽分」、「新抽分」等郊戶(註六七)。勢力較大之郊戶有鄭恆利、鄭吉利、鄭恆升、林恒茂、林泉興、陳建興、陳和興、周瑞春、羅德春等(註六八)。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四經濟志下〉,第490-492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