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神彩繪有關二十四節氣的圖稿,是這幾年流行於寺廟彩繪中的題材之一,有關二十四節氣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漢淮南王劉安(前122年)的《淮南子 · 天文訓》,其建立的方式主要和太陽和月亮的運行、星宿位置等有關。,二十四節氣則是一年所涵蓋的春夏秋冬四季,在過去農業時代,期望能在每一個節氣下,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及六畜興旺。一般來說,二十四節氣的門神彩繪位置多是三川門的小港或過廊的空間隔門,以四季的大小節氣對稱分佈於四扇門板上,本扇彩繪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和穀雨等,分述如下:(1) 立春:彩繪圖像以一文官頭戴狀元帽,手持玉圭,代表春天的開始,大地開始回春。(2) 雨水:彩繪圖像以東海龍王為造型,雙手靴前抱瘦之姿,這時的雨水降否皆由龍王所職掌。(3) 驚蟄:彩繪圖像為一雷神,右手執斧左手執釘,作勢打雷之姿,驚蟄過後萬物皆醒,蟲蟻也開始活動。(4) 春分:彩繪圖像為一宮女造型,以趣性的陰柔作為春分氣候的代表。(5) 清明:彩繪圖像已受損,以致無法辨識。(6) 穀雨:彩繪圖像已受損,以致無法辨識。另一片木板則為夏季,由上而下的人物造型的配置分別說明如下:(1) 立夏:圖像以五步長鬚的將軍型態,身著內武袍外文袍,雙手環抱於腰間,微露右手拇指。(2) 小滿:圖像以清代官員的裝扮,身著長袍馬褂,胸前有一補子,左手叉腰,右手握拳於胸前。(3) 芒種:圖像為一牧童造型,頭上梳榜雙髻、左手撚上一株植物(圖像受損)、右手執一藤條、雙腳赤足。(4) 夏至:圖像為一青少年造型,左手持一芭蕉葉,右手持葫蘆,頭戴太子冠。(5) 小暑:大部分彩繪已受損嚴重,幾可見門板的基底材,為圖像人物造型中的右手持以火爐可辨識。(6) 大暑:圖像唯一外番人士,雙手頂一火盆高舉過頭,身穿半衫袒露上半身的右胸,雙腳赤足成前後弓步。本幅彩繪的保存現況,主要係以不均勻的油煙汙損,部分彩繪層有磨損褪色,也有水漬的垂流現象,後續應進行保存維護的監測,避免門神彩繪持續劣化之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