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木柵(Baksa)

跟木柵(Baksa)有關的相片,共3張
跟木柵(Baksa)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木柵(Baksa)有關的相片,第2張
數位物件授權: OGDL

木柵位於高雄市內門區,為二層行溪東岸支流沖積的平地,為木柵後山、中心崙山、虎頭山所夾,形成一南北向的平原。該地為新港社平埔族居住地,為新港社遷至烏山腳一帶的荒埔,三重埔、文果林、水蛙潭等地,後因新港社多次協助清政府平定內門一帶民亂,後將三重埔等地撥給社民,並要求「作速集聚番丁,在地剪除荊棘,設柵防禦,以絕匪源」,因而改名為木柵。 湯姆生在此見到宏偉壯麗山景,一彎新月形的石灰岩山丘環繞著木柵山谷,許多地方出現裸岩,這與山谷其他地方的綠葉繁盛形成強烈對比。他在此地觀察到石灰岩峭壁、平埔族人種植的作物外,也對於此地平埔族人的熱情,感到印象深刻,亦觀察到竹子在整個清國社會經濟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時於木柵教會前,拍攝多張平埔族男女老少的肖像照。湯姆生於本地所拍攝的照片,收藏於英國威爾康圖書館(Wellcome Library ),典藏編號為 L0056713、 L0056415、 L0056411、 L0056187、L0056185、L0055969、L0055887、L0055997。另,部分照片也為王雅倫的《法國珍藏早期臺灣影像:攝影與歷史的對話》一書所收錄。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文化部
所在地-地址
大社區
免費進場
史料原文/譯文
四月十一日星期五早上七點,我們離開拔馬,步行前往十二英里之外的木柵(Baksa)。那是個美麗的早晨,景色變得更加宜人,使我們以為已經遠離跟昨天行程一樣的破碎多變地形。但是十點左右天氣變得非常炎熱,Ahong已經筋疲力盡,由於他的腳底起了水泡,所以我們必須減緩速度,因此當我們抵達木柵山谷時,已經超過十二點了。 再一次地,人們一湧而出迎接我們,當我們進入村子,或穿梭在小巷,以及在為散布在這片平埔番樂園上的屋子遮陰的棕櫚樹下時,成群的可愛孩童從路上跑過來大喊「平安」,村民紛紛放下手中的工作,伸出長繭的手來握住醫生的手。現在我可以明白為什麼葡萄牙人把這座島命名為「福爾摩沙」,我們在此所見只是內陸更宏偉壯麗山景的伏筆。一彎新月形的石灰岩山丘環繞著木柵山谷,許多地方出現裸岩,這與山谷其他地方的綠葉繁盛形成強烈對比。竹子可能是最引人注意的景色,這些植物佔有相當大的比例,有些竹子超過一百英呎高。臺灣的歷史記載,福爾摩沙有十三種不同的竹子(一種禾本科植物),有一種據稱粗達兩英呎。我在此簡短地說明竹子的各種用途,竹子在整個清國的社會經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假使除了稻米和竹子以外其他物資都消失了,我相信這兩種植物便足以提供衣服、住所和食物的需求,事實上,正如我意圖表達的,光是竹子便能獨自承擔大部分需求。這種堅韌的植物不須費心照料,對於生長地點也不挑剔,雖然也許它在福爾摩沙肥沃的山谷能達到最完美的狀態,但是在多岩石的山邊貧瘠土地上幾乎同樣充滿活力。首先它被用來作為房屋的圍籬,其多刺的枝幹形成難以穿越的障礙,高聳的淺綠色羽狀竹葉為住宅提供涼爽的遮蔭。房屋本身可能全都是以竹莖建造的,再鋪上乾竹葉做為屋頂,屋內的臥榻和椅子都是竹子做的,桌子除了松木桌面以外也是竹子做的,還有水桶、水壺和米升也都是。屋頂上吊著一些帶刺的竹枝,除了用來掛豬肉乾和這一類的食品外,還能像拒馬一樣防止老鼠偷吃。在屋子的一角可以看到屋主的簑衣和斗笠,都是用竹葉像鳥羽一樣層層交疊製成,許多農具是用堅硬的竹莖做的,還有捕魚的陷阱、各式各樣的籮筐、紙筆(即使是最簡陋的清國人住家裡也絕不會缺少)、酒杯、水杓、筷子,最後是菸斗,全部都是竹子製成的。住在那裡的人盡情地享用這種植物的嫩芽,如果你問他,他會告訴你他最早的印象來自他的竹編搖籃,而他最終的願望將會是安息在陰涼山邊的竹林下。竹子也廣泛地運用在佛教寺廟的聖殿,最古老的佛教經典就是刻在竹片上,占卜用的籤和籤筒都是竹莖製造的,而寺廟外的庭院則有搖曳的羽狀竹葉送來涼風與遮蔭。有幾種不同的紙都是竹子做的,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種展現了竹子纖維的新特性,福建的金箔工匠普遍地把它運用在生產金箔上,因而代替了在歐洲使用的羊皮紙。扇子和笛子也是竹製的,甚至清國人用來編織絲綢的織布機主要也是竹製的。竹子對清國人的價值確實是難以估計。由於竹子的功用是如此五花八門,而且給予清國人的好處是如此廣泛,因此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肯定,竹子是清帝國凌駕一切最有用處的植物。 /我們在11號早上前往木柵(Baksa),大約距離臺灣府東邊26哩的地方,從拔馬走路距離10哩,同樣要經過一片和前述類似的山坡地區。我們在大約十點抵達木柵,我拍了一些當地的景色和平埔番的照片。這裡的山勢較高且更雄偉,許多地方看得見石灰岩峭壁。山谷裡種了許多稻米、番薯、花生和薑黃。
史料時間
日期
1871-04-12


類型名稱
踏查時間


所在地-緯度
22.976852124085298
所在地-經度
120.4690383396728
是否開放
所在地-名稱
木柵
參考資料
王雅倫,《法國珍藏早期臺灣影像:攝影與歷史的對話》(臺北:雄獅叢書,1997),頁60。 《台灣地名辭書(卷五)高雄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8年)、《臺灣堡圖》
相關人物
馬雅各、Ahong、苦力
現況
今高雄市內門區木柵里。
資料來源
《十載遊記:麻六甲海峽、中南半島與中國》(The Straits of Malacca, Indo-China, and China,1875年)/〈南福爾摩沙紀事〉(Notes of a Journey in Southern Formosa,1873年)
時間分期
清領時期 (1683~1895)
交通方式
步行
撰寫者
陳威潭、張育嘉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