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北港溪改道變遷

北港溪最嚴重的問題是經常氾濫,其中又以乾隆15年(1750)及嘉慶2年(1797)兩次最為嚴重。乾隆15年(1750)北港溪氾濫,使北港街莊一分為二,形成以溪為界分為「笨北港」與「笨南港」。乾隆29年(1764),余文儀重修台灣府志載笨港:「港分南北,中隔一溪,曰南街,曰北街,舟車輻輳,百貨駢闐,俗稱小台灣」。嘉慶2年(1797)台灣遭受颶台侵襲,北港溪氾濫成災,積水三日始退,河道南移,笨南港首當其衝,民宅,廟宇侵毀無數。

災後居民東遷麻園寮,重建街莊稱「新南港街」,即今新港。北岸的笨北港受災較輕,尚能維持貿易生意。到了光緒年間,笨北港已距海岸線甚遠,但仍是一個熱鬧的城市。根據倪贊元雲林縣採訪冊:「北港,即笨港,因在港之北,故名北港。東西南北共八街,煙戶七千餘家。郊行林立,塵市毗連.......百物駢集,六時成市,貿易之盛,為雲邑冠,俗人呼為小台灣」可見當時北港的繁榮。

北港溪上游的集水區與濁水溪的集水區相鄰,二溪在林內鄉相遇,1911年以前堤防未建,每遇水患,濁水溪之洪水常常溢滿,不得不借笨港溪疏導部分洪水,造成台灣中西部部分水患,所先民的畏懼「出黑水」即指此事,1912 年興建濁水溪林內堤防後,北港溪始與濁水溪水系隔絕,自成水系,北港溪從此不再出黑水。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蔡雅玲,吳照智等,<溯古訪今話我水林>,雲林縣政府,民國91年12月。
  • 撰寫者
    陳建安
  • 貢獻者
  • 創作者
    拍攝:徐譁荏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年代不明
  • 媒體類型
    文件
  • 時間分期
    清領時期 (1683~189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