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張照片為高雄市政府嘗試重現高雄的舢舨船,於2016年復刻的船體,現停放在高雄市音樂館以及旗津舢舨文化復興基地。
日治時期,高雄港常見小型舟艇,包含負責載運媒、沙、磚瓦等產業船,從港口沿著今天的愛河進入中游,作為沿岸漁業或客貨接駁,亦能見到農家使用的鴨母船、蓮船,而受到日本傳進的和船式漁艇與河舟作為沿岸漁業及客貨接駁,另外俗稱為「腳船」的交通船,則是接補大船貨品的載具,如燕艉、渡船、手梯和雙槳仔。
清代以來,民用船渡豐富,有搬運、載貨登岸的䑩仔船,或漁船、艚船、客貨兩用的駁船,最普遍的是竹筏和舢舨,用作導船或是載客,光是打狗(高雄)港數量就有數百艘。
其中,作為民渡的人力划槳「雙槳仔」,源自中國福建沿海移民的傳進,屬大型的帆船,協助從港口搬運貨品至岸邊。因構件單純,造船簡單,維修方便,用途逐漸從工具船獨立出來,發展為沿岸漁船、貨船與客船的交通主力,連結旗津、打狗(高雄)市街等地的水道航線。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